南沙河
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
南沙河,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水经注》称盘余水。
简介
其入汉江口为盘余口。源出陕西省城固县大盘乡米仓山的跑马梁北侧观音岩黑龙洞,东北流经大盘、小盘、二里、九坝、黄岗5乡(镇),由嵩山寺出谷,再经七里店、南坎营、上元观、董家营4乡(镇)于小寨村注入汉江。顺流多河溪,主要有源出东河乡的东河和源出八角乡的西河。干流长56公里,流域面积364平方公里。上游河宽20~40米,下游河宽50~60米,河道比降3.9‰,多山间开阔谷坝。每年平均径流量2.336亿立方米。平均流量5.7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020立方米/秒(1949年9月),最小0.015立方米/秒(1979年6月17日)。水资源开发利用早,其上盘等古堰约创于宋、元。原流在二里镇北,因山阻挡河水西流,形成一大河湾。其上河床沙淤严重。1970年后改河,切开大树坪一座山,导河直流北下,河身缩短,比降增大,上游淤沙倾泻,致使观音村至黄岗乡一带河床抬高,其下为南沙河水库水域。原来的河高田低状况更为严重,稍遇洪水,两旁农田即淹没。
主要渠堰
明嘉靖年间,南沙河平坝流域即有盘蛇堰、倒柳堰、沙平堰、平沙堰、流沙堰等9渠堰。
上盘堰 上盘堰位于南沙河下游左岸五郎关口,古称盘蛇堰、相传创自元代。据南沙河水库开挖坝基时,在河床3.5米下挖出黑色朽木桩排。据此分析,下卷拦水或比元代更早。明洪武十八年(1385)扩大建成16条支渠,灌田2339亩。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堰洞淤塞,几度重修。民国16年(1927),干渠扩大,宽达3.3米,长7.5公里。下分二十工(农渠),靠上十一工为垫水(续灌段),其下九工为牌水(轮灌段),灌田2907亩。1949年后,灌区几经改造,但因引水设施简陋,灌水保证率低,易涝易旱。1964年南沙河水库西干渠通水后,堰渠遂废。
二盘堰 二盘堰位于南沙河下游左岸,上盘堰下方,为无坝引水。堰渠始创于明洪武二年(1369),以后时有兴废。渠首分设两洞,上洞称老洞,下洞叫斜叉新洞,二洞相距百余米。若上洞引水不足,则开下洞补足水量。干渠长2.5公里,下分5条支渠、36条农渠。清代灌田1500亩,民国时期扩大到4885亩。渠首易淤,每年须挖洞前淤沙,以畅其流。引水洞整修多次,昔以枕木、木板铺底,上砌料石,木垫腐则料石沉陷。民国25年(1936),修复上洞费资6000余元(法币)。越两年,下洞又被水毁,群众负担甚重。1964年,南沙河水库西干渠通水后,堰渠遂废。
导流堰 导流堰位于南沙河下游右岸,河堤设洞,无坝引水。创于明洪武六年(1373),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与陈小堰合并。道光二十五年(1845),因纠纷迁移堰头,又与陈小堰分开,灌溉1800余亩。进水洞易冲崩,整修无常。干渠长15公里,分上、中、下三牌(三段输灌)。民国时期灌田扩大到4800亩。旧例设堰局管理,春集田户,渠头摊工岁修;立夏之日,行放水礼,有工程按亩派谷。1949年后,灌区改善配套,灌溉面积又有增加,但易洪易旱,收获不稳。1962年,南沙河水库东干渠通水后改建为斗渠。
库区建设
1950年南沙河平坝流域有民堰13处,灌南乐区田2.5万亩,1954年成立南沙河水利联合委员会,统管各渠。1955年灌溉田增到3.7万亩。但因民堰工程简陋,插秧季节遇干旱河水断流,动员逾万劳力沿河闸挡、挖沙、掏渗,日以继夜,易旱面积2.5万亩。秋遇洪水,到处决口,淤沙毁田。冬春湿浸,作物多受渍害。灌区群众迫切要求建水库,以解旱涝之患。
1958年12月10日动工清基,上劳2000人。1959年3月27日,突降中雨,洪流120立方米/秒,围堰决口,工具器材被水冲走,被迫停工。
1959年9月编报水库初步设计,坝高29.8米,正常蓄水2550万立方米,溢洪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副坝两座,单薄山梁作填土防渗处理;压力隧洞放水,洞径1.6米,长50米;灌溉面积52129亩,其中扩灌3400亩;投资67.13万元,劳力77.97万个工日。
1959年11月开工,县人民委员会安排汉江南岸四区1.2万名民工修建。1960年2月仅完成清基。其后又动员汉江北岸两区一镇4000名民工,突击主体工程。1960年5月底,大坝初成,开始拦洪蓄水,但在蓄水时各主体工程遗留尾工很大,特别是压力隧洞轴线和单薄山梁背坡漏水,水闸启闭失灵,隧洞出口消力池裂口,溢洪道设计偏低,溢洪时将正施工的陡坡末端基础掏空,东西干渠出现大量垮方、滑坡和沉陷。1960年秋,组织200人为长年基建队,并留固定民工2500人和受益民工1600人,继续施工。1961年夏灌前,干渠上段通水,工程基本结束。
1962年技术补课,核实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293.5平方公里。溢洪道改用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加高2米,坝高31.5米;单薄山梁作帷幕灌浆处理;溢洪道口降低2米,正常库容由2550万立方米,降为2050万立方米,总库容由3600万立方米加大到4430万立方米。经4年续建和改建,1965年夏灌前,库、渠工程全部完成。累计投资274.17万元,投入205.23万个工日,完成渠道建筑物238座,作土方137.56万立方米,石方3.24万立方米,混凝土970立方米。
1976年上级要求提高设计标准,按可能出现的最大暴雨,复核水库安全,最大洪峰为5250立方米/秒,决定沿大坝、副坝顶增建1.5米高的浆砌防浪墙,并在溢洪道左侧增修32米宽的第二溢洪道,两个溢洪道口共可泄3000立方米/秒。连续施工5年,投资81.7万元,投劳46.9万个工日,挖填土、石方16.22万立方米,浆砌8700立方米,浇混凝土3200立方米,于1981年完成。至此,水库控制灌区5.08万亩。东西干渠2条,支渠1条,总长25.3公里;建筑物265座;东西渠首各进水3立方米/秒;斗渠9条,分、引渠486条,共长1601公里;排涝干渠6条,支渠74条,总长86公里;干渠沿线建抽水站19座,提灌面积476亩;统管小(二)型水库9座,调蓄水塘48口,塘、库容积共201.35万立方米;机井53眼,其中配套29眼。
灌区因排水系统不全,涝渍严重,水库建成后,灌水量增加,涝渍田扩大到2.9万亩。1966年起,发动群众排涝改土,三年内排除涝渍田1.63万亩,5640亩一熟田变为两熟田;移沙换土改造冷水田6700亩,灌区改造于1972年基本完成。国家投资274.08万元,社队投资69.81万元,投劳335.64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600.21万立方米。1973年,灌区平均亩产粮食600公斤,灌区电动模型首次参加广交会。
1976~1978年,灌区开展园田化建设,把修堤造田结合起来。共修田间道路470条,长250公里;修改分、引渠250条,长290公里;改建排水干渠3条,支渠73条,长140公里;修条田36000亩;铲平沙丘54个,填土改造沙田6000亩;沿汉江、南沙河造林,栽笆茅15000亩;扩排水渠83.9公里;改建公路4条,长12.7公里;理顺机耕路87条,长66公里;排涝面积扩大到2.9万亩,全灌区实现条田化。1978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标兵单位。1979年,灌区粮食平均亩产达650公斤,灌区电动模型第二次参加广交会。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农业生产单位奖。1981年,水电部授予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奖。1982年参加在丹江口召开的全国综合利用水库调度运用经验交流会。
1985年,在寨坡顶、火地沟、三岔沟、大岭湾、窖沟口、马鞍山、小盘堰等段,根据1964年库区划定界线,埋界桩44个,明确管理范围。
1986年,投资7.0万元,更换水库放水洞钢闸门,加固进水口圆弧渐变段,治理东干渠竹园坡滑坡。
1987~1990年,投资21.7万元,将西干渠首放水洞出口退水等两处三孔木质闸门,改建成三网一筋钢丝网水泥闸门,以堵绝漏水和便于操作;加固西干渠倒虹,衬砌西干渠一、二斗,东干渠四斗,共11.16公里。1990年国家又投资11.6万元,治理老观台滑坡280米,治理干渠21.76公里,衬砌20.76公里。
二、综合利用
养鱼 1964年起,结合基建施工利用坝外河滩建鱼池,1965年转投库内鱼种6.5万尾,次年首次捕捞成鱼1.2万公斤。1966年组建捕捞队,自捕成鱼4.1万公斤。1969年建人工孵化池。1971年始自繁鱼苗。1972年后初步做到自繁、自养、自捕,年捕捞成鱼8.2万公斤,水面亩产34公斤,种池面积发展到50亩。1973年吸收外地先进经验,对亲鱼作人工催情产卵试验成功,增建亲鱼饲养池12亩,并从外地引进鲂鱼、红鲤等优良品种。至1976年,累计挖沙换土16万立方米,鱼种池和亲鱼池扩大到80亩,11年共产鱼种311万尾,水面亩产38.75公斤,在全省现场会上被评为粮鱼双丰收典型。
1977年,增设网箱养鱼。此后,着重培育大规格品种,并在鱼种组合上增大花鲢比例。1979年,在库内拦沟精养,1980年在库内设网箱精养,使饲养管理科学化。1985年,坝后建有鱼种池68亩、亲鱼池12亩,产卵池一口,有大小拉网60片(3000米),单层和三层刺网、提网、斗网10余张,机动鱼船2只(共3吨,16马力),非机动船7只(共8吨),深水捕捞能使赶、拦、刺、张联合作业。
1965~1990年,累计生产鱼种998.44万尾,年平均36.98万尾;捕成鱼累计136.13万公斤;渔业收入累计161.19万元,支出122.08万元。
绿化 水库建成后,坝址四周的2157亩土地全系河滩与荒坡,1962年南乐区公所将河堤收归水库管理。1961年在坝址周围开展植树造林,两年造林1897亩,零星植树3.67万株。1963年县人委召开库区绿化会议,解决林权、地权、受益分配和管护组织等具体问题,发动库区开展绿化。决定干渠划给就近生产队植树,林权国有,收益八成归队;河堤归还大队管护,收益按国四、队六分配。止1970年,坝址四周成林面积6716亩,其中水库管理处造林3200亩;渠道植树32公里;库区造林1.46万亩。1980年坝址附近林木进入中龄期,每年裁枝削梢10多万公斤。1990年水库所管范围内活林木蓄积量达1.7万立方米,年取稍枝35万公斤。因库区绿化植被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据1990年实测,建库30年,库内淤积298.5万立方米,年平均9.95万立方米。
旅游 库区自然风景优美,并有五郎关等古迹。1974年以来开办40个床位的招待所,发展旅游服务业。至1990年,已购置水上自行车20辆,机动小船3只,游艇1只。春夏季节游览者日逾百人。
参考资料
河 流.城固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00:0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