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岛东南缘,为一长680km、宽80-120km、水深2000-3300m的NE向水槽。由区域地质和横穿该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之综合解释可知,该海槽的北段为陆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碳酸盐沉积从南沙群岛至南沙海槽、进而延伸到西北巴拉望陆坡之下,说明这一段是由外来地体(西南巴拉望岛)仰冲而使地壳向下弯曲所形成的水槽。在该海槽的南段,基底反射波呈圆弧状,其下为散乱反射,且多绕射波,说明这一段海槽的基底可能是洋壳。因此,南沙海槽的北段为一仰冲带,南段为古南海的俯冲带。
南沙海槽的地壳性质争议在于其为陆壳还是洋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Hamilton根据
婆罗洲上的蛇绿岩和混杂堆积砉提出南沙海槽是俯冲带的假说。八十年代,
德国BGR根据SONNE号第SO-23和SO-27航次测量的结果,指出南沙地块下的碳酸岩地层一直延伸到南沙海槽下,说明南沙海槽仍是微陆块的一部分,南沙海槽并不是古俯冲带,而是受沉积负荷作用后弯曲的微陆块。Dt.Fritsch利用重力资料结合地震剖面计算了SO-27-007测线上跨越南抄海槽一段的地壳厚度分布(Hina etal,1984)。根据南沙海槽的地壳厚度和地质构造特征,指出南沙地块下的碳酸岩地层一直延伸到南沙海槽下,说明南沙海槽仍是微陆块的一部分,南沙海相并不是古
俯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