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濠街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道辖内。南北走向,南起于广东省中医院,北止于惠福西路。宋代已有南濠街,之前称古西澳,约在今南濠街东侧。历经多次淤塞,又复疏浚。至明末,南濠一部分逐渐淤塞,形成街道,名为南濠街。清代后期仍为街渠。因位于宋代景德年间挖掘的南濠故道东岸,故名。
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商港。商船停泊之处就是今天的南濠街的南边。在很长的时期,南濠街一带地处广州西郊,是广州的内港和城外“特区”。附近的“番场”(今天光塔路一带)就是城外的阿拉伯商人的聚居地。
宋代时珠江江面宽阔(约为今天江面的5倍),今天海珠桥附近的珠江河段和今越秀区南部有“小海”之称。(今黄埔新港一带的珠江河段叫做“大海”)每遇强风,“小海”上波浪险恶,商船常遭灭顶之灾。
宋代时,珠江北岸在今天大德路的南侧,江面宽阔,约为今天江面的5倍,珠江有“小海”之称。每遇狂风,“小海”上波浪险恶,商船常有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为了保护中外商船,宋景德二年(1005年),知广州军州事(广州的最高军政长官)高绅亲自主持,修筑了这条南濠,并在濠口建起可控制水流和可挡潮消浪的巨闸。这项工程一举四得:一是中外商船驶入南濠停泊,可避风浪,安然无恙;二是濠通舟楫可深入市集,有利交通;三是南濠汇集越秀山和坡山西麓诸水,再宣泄入江,可免内涝;四是濠内贮水,可备消防之用。南濠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它的修筑是当时一项市政建设。
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8),共乐楼重修后改名远华楼;但后来毁去,仅存北面的花桥。至明代,把宋代三城合一之后,南濠已不能入船只,其南面东西贯通的玉带濠已取代南濠为广州商业中心的地位。
清朝初年,南濠仍通舟楫,后才渐渐淤塞。现在已成为民居和地下水道。它从地图和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很久了,只有名字保存至今。
20世纪20年代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后消失。
文化特色
南濠还是当时羊城的旅游佳地。宋代诗人方信疆曾作《南濠诗》云:“经营犹记旧歌谣,来往舟人趁海潮。风物眼前何所似,扬州二十四红桥。”
那时的南濠风光宜人,旁边有当时广州最雄伟的石拱桥——果桥,还有当时羊城的最高建筑物——共乐楼。登楼纵目,万瓦栉比,商旅云集,中外贸易繁忙兴旺,一派“特区”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