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留锣鼓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传统舞蹈
南留锣鼓,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传统舞蹈,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一说,发端于远古,兴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原位于老朝邑南十五公里,曾是东渡黄河进关中的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地理因素影响,这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争此起彼伏。古时战场中,以鼓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统领作战。战争结束后,安居下来的兵卒把战争用鼓运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祈求风调雨顺,欢庆丰收的传统锣鼓,以示对“神”的虔诚。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战争用鼓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鼓谱套路,几百年来盛行不衰。
舞蹈特色
表演器具
南留锣鼓所用的锣为背弓锣,即用1米长,1寸宽的竹条插在后腰上,锣挂于竹条上,竹条上装饰有花、鸟。打锣时竹条闪动极有韵律感。
锣鼓鼓点
南留锣鼓历史悠久,流传有十二套锣鼓鼓点,存世十套(1、出征鼓;2、三闯辕门;3、进四关;4、牛头鼓;5、走马鼓;6、喜鹊鼓;7、南瓜蔓;8、老太谑;9、摘豆角;10、长庆鼓),有两套失传。锣鼓共分两部分,丰收篇以岁时更替,春种秋收为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心理祈求。第二部分为祭祀篇,多在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关帝庙前祭祀祖先,祈求神灵护佑而逐渐形成的,其中还包括了悼亡和送葬。
南留锣鼓鼓点丰富,每套自成篇章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其力量感如健牛耕耘,速疾如夺食于龙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绵缠则如泣如诉,奔放更是丰收后的狂欢,舞者在敲击中,如醉如痴,狂舞狂跳,得意处忘我失态,飘然若仙;神气十足,进入人神合一的仙境。为演出注入了阳刚阴柔多变的表演程式,给人以“声、形、色俱佳”的美好享受。
表演动作
南留锣鼓表演时分并场鼓和行进鼓两种形式。并场鼓表演时成八字排开,指挥者在前,中间10个小鼓成八卦形,后面三面大鼓,两边为两个马锣和钗。行进鼓表演时,指挥者拿一七、八尺高的桡杆在前,三面大鼓开道和4个马锣,两边分别是20个钗和20个锣,同时龙凤旗一边10面,队伍浩浩荡荡,较为壮观。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谱系
保护措施
社会影响
199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摄制组专门为南留锣鼓拍摄了专题片。
2022年2月15日元宵节当日,由中共大荔县委宣传部、大荔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以“大美大荔·非遗出彩”为主题的大荔县非遗锣鼓项目调演活动举办,来自许庄镇的南留锣鼓队参与此次展演。
2024年2月17日,为了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战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力,渭南市大荔县文化馆组织韦林镇韦留村表演的省级非遗项目南留锣鼓一行50余人,应邀参加陕西省临潼区华清宫景区的展示展演活动。
参考资料
南留锣鼓的项目简介(图).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南留锣鼓的基本特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18:4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舞蹈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