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驿道,也称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
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留住历史根脉”等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一带一路”与创建“文化强省”战略,助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2016年以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调动资源、综合施策,以生态产业创新发展为引擎,通过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与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生态产业体系的绿色要素融合,高质量做好绿色山水大文章,促进了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助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历史
南粤古驿道最早起源于秦汉,陆路系统以粤北秦汉古驿道为首,它是广东连接湖南、进入中原的交通主动脉。另外,由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拓宽的梅关古道也担负重任。公文传递、商贾、海外贡使进京,都会从这条道路经过。
南粤地区水网交错,水路驿道与陆路驿道形成衔接。在粤东,有沟通广东与福建的粤闽古驿道;在粤西,则有依托西江水系的西江古驿道,这条道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相连,是一条内接外通的交通要道。到了南粤腹地,北江—珠江口古驿道受珠江水系的影响,道路呈辐射状。
明清时期,南粤地区内陆交通与海外交通体系已经发展完备,水路陆路相辅相成,将人员和货物送达四面八方。
道路的形成伴随着文明的演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曾穿越崇山、江河、桥梁和村庄的南粤古驿道,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它们印证的是中原与百越的血脉相连,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繁荣以及南粤人的开拓向前。
今天的南粤古驿道,在习近平总书记活化历史遗产、留住历史根脉的重要精神指导下,迸发出了新的魅力,通过发掘古驿道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开展文化体育旅游休闲活动,带动古驿道沿线各市县区的经济发展,这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与广东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如今的广东依旧延续着千年古驿道的灵魂,通过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时刻连接全国、沟通世界,展现着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勃勃生机。
保护与活化利用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并采用多种形式在传统节庆、墟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摄影展等,集聚了人气,恢复了古村生机,挽救了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给村民搭建起一个展现家乡历史底蕴和文化的平台,唤起了乡愁,激发在外创业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让古老村庄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灵气。
2018年11月4日,由央视倾力打造的3集《南粤古驿道》纪录片在CCTV10探索发现频道首播,得到海外华人广泛关注,通过讲好“广东故事”,极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