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雄关与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
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梅关古道,历经唐朝至明朝。
历史沿革
梅关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716年),唐代名相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
南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提刑蔡挺建筑关楼,立石“梅关”,大庾岭路成为梅关古道。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张弼重修梅关,冠名为“岭南第一关”并书匾。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南雄知府蒋杰重修梅关楼,并立匾题刻,北面额名“南粤雄关”,南面额名“岭南第一关”。
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在关楼北面立“梅岭”石碑。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梅岭成为红军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梅关成为赣粤边各红军游击根据地、游击区的重要交通、联系通道。
陈毅等领导同志在此一带频繁活动,也多次在此处隐蔽、遇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旬,叛徒
龚楚制造的妄想一举消灭北山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北山事件”中,
项英、陈毅成功脱险。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多次辗转、隐蔽于梅岭,最终保存了革命力量。
1949年七八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湖南、江西、福建发动了攻势,胜利向南推进,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向广东进军的命令,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要求五岭地区发动广大军民做好迎军支前的准备工作。赣州解放后,同年9月11日至20日,叶剑英在赣州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五岭地委书记张华奉命到赣州接受任务,在赣州成立“北江第二支前司令部”,由张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袁鉴文任副政委。张华从赣州回到大余后,即派叶昌主力开往南雄梅岭、邓坊一带,配合南方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筹备粮草,搜集情报,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进军广东。9月23日上午,张华、叶昌率北江第二支队主力一团,登上梅岭。北江第二支队刘裕安营在梅岭列队等候,迎接南下解放大军。下午3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军四十五师所属部队的指战员们,通过粤赣交界处的南粤雄关,同前来迎接的北江第二支队的同志们胜利会师。24日凌晨3时半,解放军134团直扑南雄城,经过几小时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及地方保安团1300多人,夺取了岭南第一座县城,南雄全境获得解放。
2017年7月,南粤雄关与古道部分文物修缮工程获中央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33万。修缮工程于2018年3月开工,2019年完工。
遗址特点
南粤雄关也叫梅关关楼,位于南雄城北约30千米的梅岭之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道位于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北的梅岭上。古道自梅岭村北路口蜿蜒至关楼,长约1200米,宽3~4米,以青石、鹅卵石铺砌,连通江西大余县境。自唐相张九龄奉旨开凿梅岭古道后,梅关古道就成为岭南沟通中原的咽喉要道。南粤雄关坐落在粤赣交界的梅岭山巅隘口,古道沿途多种梅树,间建有来雁亭、六祖寺等胜迹,残存有云封寺遗址、张文献公祠遗址,还包括陈毅隐蔽处、南下解放大军与北江第二支队会师旧址。梅岭还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根据地。
文物遗存
南粤雄关关楼南向门额刻“岭南第一关”,北向门额刻“南粤雄关”。关楼旁巨石上写有大大的“梅岭”二字,石碑高2.4米、宽1.4米,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历史文化
艺术文学
卢照邻:“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张九龄:“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杜甫:“短日行梅岭,寒山落桂林。”
白居易:“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
李商隐:“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苏轼:“小寒初度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杨万里:“一来梅岭外,三见木绵花。”
陈毅曾写下《偷渡大梅关》一诗:“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面对国民党的清剿,陈毅写下了《
梅岭三章》。
相关传说
来雁亭
来雁亭建于唐代,供来往客商休息的。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所谓“梅岭之南无雁”。可是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的按肚石(今此石已毁)上躲避,以后年年如此,人们就在群雁栖息的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
夫人庙
夫人庙位于梅岭半山腰古道旁,这里供奉的是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夫人。据说张九龄修路时,有一块巨石无法凿开。当地一位老翁对张九龄说:此山是山神居住之所,必须用孕妇血祭祀才能打开石头。戚宜芬夫人当时正好怀着孩子,听到此话后,于半夜,独自一人,拎着宝剑,顶风冒雪来到巨石旁,举剑自戕,而山石也应声而开。后来,人们为纪念九岭夫人而建了夫人庙。
衣钵亭
衣钵亭里面安放着一块巨大的“放钵石”。传说六祖惠能受五祖嘱托持衣钵袈裟归岭南避难途经梅岭时,精疲力竭,见到师兄神秀派来的追兵,便把衣钵放在梅岭道旁的一块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谁知那衣钵似有万斤之重,追兵们使尽了浑身力气也难挪动半分,最后只得悻悻地折回。惠能脱险后口渴难当,岭上无水,便以杖点石,遂涌清泉,后人遂在山上建六祖庙,如今泉眼和庙宇仍在。
东坡树
传说宋代苏东坡被贬惠州,路过梅关时与茶亭老翁相谈,赋诗《赠岭上老人》于村头壁上,“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六年后苏轼遇赦北归,试图寻找老人而不得,又赋诗《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文物价值
南粤雄关与古道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路交通要道。同时,它承载着历史文明,传承着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82年5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雄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6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南粤雄关与古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4年9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韶关市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12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韶关市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为韶关市国防教育基地。
2019年4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韶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2019年7月,南粤雄关与古道被评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粤雄关与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梅关古道。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粤雄关与古道,路程约27.5千米,用时约4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