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奉圣乐
乐舞剧
《南诏奉圣乐》是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进献给唐王朝的一出乐舞剧。乐舞剧中包含了许多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是现实生活中南诏“供奉唐朝”、“誓为汉臣”、“永不离贰”的心愿表达。然后命南诏使团直赴长安,向唐德宗晋献乐舞。上元十七年(公元800年),庞大的使团到达长安,所献《南诏奉圣乐》因气势磅礴,民族特色浓郁,一时间轰动朝野。
概述
早在秦汉时期大理的音乐文化就十分发达。到了唐代“南诏国”时期,南诏王室始终以中原唐王朝为榜样,积极向唐王朝学习统治经验及文学艺术,故有“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记载。在音乐方面,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为主体,吸收了中原内地、西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音乐成分,构成了南诏独特的音乐舞蹈。
唐贞元年间,南诏国国王异牟寻派遣使者到成都向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表示要向唐王朝进献“夷中歌曲”。韦皋在南诏所进献的“夷中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并将这出歌舞命名为《南诏奉圣乐》。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南诏奉圣乐》“因韦皋以进”到达长安进行表演,“德宗阅于麟德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诏奉圣乐》。
演出结束后,《南诏奉圣乐》的曲目被留在宫中,唐德宗让宫里的“太常工人”传习演奏,并经常在宫廷内进行表演,“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从此,《南诏奉圣乐》成为唐朝的14部国乐之一。
乐曲内容
《南诏奉圣乐》是南诏民乐舞的最高成就,仿唐朝《奉寿乐》创作而成,后成为唐乐之一。其乐队演奏人员达196人,分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与“军乐部”四个乐部,乐器多达30余种。
《南诏奉圣乐》是以字舞为主体,分别舞“南”“诏”“奉”“圣”“乐”五字。所谓字舞,是指舞者通过快速的服饰转换、队形变化而组成字,每变一次,就成一字,每舞一字,伴唱一曲。舞“南”字,唱《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奉”字,唱《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士丁零塞》。字舞之后,有集体舞《辟四门》。集体舞结束,舞者向四周鞠躬献礼,然后独舞《亿万寿》,独舞之后,歌唱云南民歌《天南滇越俗》四章。
歌舞编排
《南诏奉圣乐》的音乐、歌舞编排布局完全是韦皋沿用燕乐常用的方式和技法精心安排的。不同的是音乐素材大量使用了“夷中歌曲”,其中包括南诏国各民族(彝、白、傣等)的民歌、宫庭音乐及经骠国传来的佛教歌曲。乐器则加用了南诏乐器和骠国乐器。加上民族的服饰和舞蹈,使之具有典型的南国异域风情。这些在《新唐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皋以五宫异用,独唱殊音,复述《五均谱》,分金石之节奏:
一曰黄钟宫之宫,军士歌《奉圣乐》者用之。舞人服南诏衣,秉翟俯伏拜抃,合“南诏奉圣乐”五字,倡(唱)词五,舞人乃易南方朝天之服,绛色,七节襦袖,节有青褾排衿,以象鸟翼。乐用龟兹、胡部,金钲、鼓、铙、贝、大鼓。
二曰太蔟商之宫,女子歌《奉圣乐》者用之。合以管弦。若奏庭下,则独舞一曲。乐用龟兹、鼓、笛各四部,与胡部等合作。琵琶、笙、箜篌,皆八;大小觱篥、筝、弦、五弦琵琶、长笛、短笛、方响各四。居龟兹部前。次贝一人,大鼓十二分左右,余皆坐奏。
三曰姑珗角之宫,应古律林钟为徵宫,女子歌《奉圣乐》者用之。……小女子字舞,则碧色襦袖,象角音主木;首饰巽卦,应姑洗之气;……。乐用龟兹、胡部,其钲、、铙、铎,皆覆以彩盖,饰以花趺,上陈锦绮,垂流苏。按《瑞图》曰:“王者有道,则仪凤在鼓。”故羽葆鼓栖以凤凰,钲栖孔雀,铙、铎集以翔鹭,钲、顶足又饰南方鸟兽,明泽及飞走翔伏。钲、、铙、铎皆二人执击之。贝及大鼓工伎之数,与军士《奉圣乐》同,而加鼓笛四部。
四曰林钟徵之宫,敛拍单声,奏《奉圣乐》,丈夫一人独舞,乐用龟兹,鼓、笛每色四人。方响二,置龟兹部前。二隅有金钲,中植金铎二、贝二、铃钹二、大鼓十二分左右。
五曰南吕羽之宫,应古律黄钟为君之宫。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埙、箎、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倍。笛、节鼓、拍板等工皆一人,坐奏之。丝竹缓作,一人独唱,歌工复通唱军士《奉圣乐》词。
舞蹈方面,素材及舞蹈语汇均来自南方各民族,并采用南方各民族喜用的“模拟鸟兽舞”,加上艳丽的民族服装,色彩斑斓,民族风格极浓。在形式上则采用了唐代十分流行的“摆字舞”,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乐队与乐器
隋、唐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使用的乐器有:笙、箫、笛、箎、筚篥、贝、叶、笳、埙、角、琴、三弦琴、击琴、瑟、筑、筝、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编钟、编磬、方响、钹、铜鼓、节鼓、腰鼓、齐鼓、檐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楷鼓、鸡娄鼓、王鼓、连鼓、鞉鼓、桴鼓等。
《南诏奉圣乐》使用的乐队和乐器,据《新唐书》中记载:“凡乐三十,工百九十人,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楷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以四为列,凡二十四,居龟兹部前。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皆八;大小觱篥,皆四。工七十二人,分四列,属舞筵之隅,以导歌咏。军乐部、金铙、金铎、皆二;鼓、金钲,皆四。钲、鼓,金饰盖,垂流苏。工十二人,服南诏服,立《辟四门》舞筵四隅,节拜合乐。又十六人,画半臂,执鼓,四人为列。
演出规模
参加演出的乐队十分壮观,乐器有30多种,演奏人员有196人之多,共有30首乐曲,分为4个乐部。
①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长短箫、大铜钹等数种乐器,共88人操作,分为四列,置于舞场四边;
②大鼓部,有大鼓24面,共24人操作,分为四列,居龟兹部之前;
③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等乐器,有72人操作,列为四排,为唱歌时之伴奏;
④军乐部,有金铙、金铎、钢鼓、金钲等乐器,共12人操作。
南北朝以来,随着北方民族的主中厚和同西域诸国交往的频繁,促成了中外乐舞的大交融。列唐代以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乐舞为基础,吸收了外域乐舞,发展为包括《燕乐》、《西凉乐》、《龟兹乐》等在内的“十部乐”。天宝四年阁罗凤长男凤伽异入朝宿卫,唐玄宗曾赐胡部及龟兹音声各两部。50年后,这两个乐部构成了《南诏奉圣乐》的主干力量。南诏乐舞除受唐代乐舞的影响外,因地接骠国、天竺诸国,因而还受到东南亚古典音乐的影响,《骠国乐》在南诏乐舞中比重很大,且含有《天竺乐》和《龟兹乐》的成分。
南诏乐舞和“夷中歌曲”的音乐,经韦皋按照唐代通行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变调整理为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五调。《南诏奉圣乐》使用正律,以黄钟为宫,由宫音转到徵音,象征西南归附;由角音转到羽音终止,象征西南各族决心归唐。
整台乐舞,此起彼伏,歌舞相伴,以异牟寻归唐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为主题,以宏大的乐章和富于变化的舞蹈来表现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将南诏复归唐王朝之后,对唐王朝明君圣主的崇敬之情,对唐朝文化的向往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沿革
南诏献乐舞的事迹,被详细记录下来,新、旧《唐书》据档册记载,也作了精彩的描述。据统计,描述《南诏奉圣乐》的文字达14000多字,详细记载了乐律、舞容、乐器、曲谱,这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正史文献对其社会生活记录最为详尽、生动的罕见事例,说明《南诏奉圣乐》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引得大唐朝野注目、文人墨客垂青的盛事。由于有系统的文献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重现《南诏奉圣乐》。
可以说,《南诏奉圣乐》是南诏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唐乐的十四部之一,它是区别于其他乐舞,融时代特色与艺术创作于一身,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经典作品。
《南诏奉圣乐》之中,有龟兹乐、骠国乐,而骠国乐多具“昆仑音”。所谓“昆仑音”,就是佛教音乐。说明当时南诏社会,与骠国联系密切,佛教音乐由天竺传至骠国,再流行于南诏。南诏招徕,骠国入贡,献乐于唐,成为一时盛事。这一事实从另一个层面证明南诏中期佛教已然兴盛,由此推理,佛教传入南诏应是初唐甚至是更早时候的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2 15:46
目录
概述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