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锡学派
19世纪法国变态心理学派别
19世纪法国的南锡学派以伯恩海姆(H. Bernheim)为代表,认为催眠与神经症无关,其所以能治病完全是暗示的结果,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催眠。弗洛伊德曾与1885年和1889年先后向巴黎派和南锡派学习,两派的观点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在近代各国中,研究变态心理的风气以法国为最盛。法国变态心理学在19世纪中有两大派别。一派以巴黎的沙白屈哀医院( La Saipetriere)为大本营,所以称沙白屈哀派,亦称巴黎派,这派最大的领袖是沙可(J.M.Charcot)。一派以南锡(Nancy)的大学和医院为中心,所以称南锡派,其最大的领袖为伯恩海姆 (H. Bernheim)。这两派的影响都很大。南锡派后变为新南锡派。
巴黎派与南锡派争论的焦点为催眠术。以伯恩海姆为代表的南锡学派,他们认为催眠与神经症无关,其所以能治病完全是暗示的结果,所以他们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催眠;另一个是以沙可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他们则把催眠状态视为一种病症,与神经症无严格区别,所以他们把催眠视为精神系统的疾病,专门注意催眠状态的生理变化。由于沙可在利用催眠治疗歇斯底里病人时获得成功,并用标准的医学词汇向法国科学院描述催眠的症状,从而为法国科学院所接受,最后也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弗洛伊德曾与1885年和1889年先后向巴黎派和南锡派学习,两派的观点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是功能性的疾病,歇斯底里是精神或动力创伤所致,他坚信性的因素在神经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病。经过弗洛伊德的努力,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最终得以形成和发展。
伯恩海姆的学说
他强调催眠的要素为暗示。催眠是一种心理作用,与病理无关,催成的睡眠与天然的睡眠,根本并无二致。睡眠中暗示受感力特强,所以观念立即实现于动作。这几点是南锡派的基本信条,而这种信条所根据的实验结果则具载于伯恩海姆的《暗示治疗术》一书 (Suggestive Therapeutics, 1886 ),这是论催眠术的著作中一部最有趣味的,现在略述其要。
伯恩海姆的治疗法般含所用的方法极简单。他首先向受催眠者说明催眠的原理及功效,使他知道催眠有治疗的功用而却与寻常睡眠无异,不是一种神秘的法术。遇必要时他还在受催眠者的而前,将旁人催眠,使他对于催眠不生疑虑或畏惧。受催眠者既看惯了,于是般含向他说:“看着我!你心里一切都不用想,只专心想着睡眠,你觉得眼皮很沉重了,你的眼睛已疲倦了。你现在打盹了,眼睛湿汪汪的了,你已经看不清楚了。”多数受诊者听过这几句暗示,立即合眼入睡,如果他还不能人睡。伯恩海姆就复述前数语,并作姿势以助暗示,或者在说完暗示的话时,用命令语气叫他“睡!”。催眠的成功秘诀为信仰。受催眠者须有愿受催眠的决心,须以全副身心信托于催眠者,凡有命令,都须服从。受催眠者如果有这种决心和信仰,十有八九都会稍受暗示即可入睡。有时第一次催眠不甚奏效,到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暗示感受力便逐渐增大。唤醒受催眠者也用暗示,例如说:“完了!醒过来罢。”睡得过熟的人略难唤醒,通常催眠者多用冷水泼面,伯恩海姆常用吹眼皮法。
伯恩海姆是第一个人证明催眠就是暗示,与磁液无关,与病态也无关。这个证明是南锡派的立脚点,也是新南锡派的出发点。
伯恩海姆与弗洛伊德也有深厚的联系,弗洛伊德虽不是他的继承者,却是他的矫正者。伯恩海姆常在催眠中发种种号令叫病人在醒后照行。病人醒来照行号令而却忘记他曾经受过号令。伯恩海姆设法挑问,病人也往往可把催眠中经验逐渐回忆起来。这件事实引起弗洛伊德推论潜意识也不难照样召回到记忆中。所以心理分析法的发生史上伯恩海姆也应有位置。伯恩海姆所谓“感受性”,弗洛伊德以为就是“移情”(transference)。病人“移情”其“力比多”潜力于施诊者,所以对于他言听计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1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