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管理。由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部分组成。宏观管理是指国家对博物馆事业进行全局性、综合性的管理,主要是决策和实施国家博物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法规和管理体制、规划并领导博物馆事业的各项工作。微观管理是指博物馆内部的科学管理,对博物馆全部工作和各项活动有目标地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使博物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最佳社会效益。
内容介绍
管理内容包括博物馆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
管理思想指办馆宗旨和工作指导思想。
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是为了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中国国家文物局 1979 年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规定,中国的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收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包括馆长、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培养等。馆长是博物馆的业务和行政负责人,负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博物馆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定长期和近期的规划、计划,组织和领导全馆的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并对全馆的安全负法律责任(见博物馆馆长)。组织机构是保证各项工作协调进行的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和精简的原则,设置必要的业务和行政管理部门,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应设立学术委员会,对全馆的学术研究活动和陈列发挥咨询、评议和组织、指导作用。人员的配备和培养是博物馆科学管理中一项根本的、战略性任务,直接影响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应本着择优选用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择、配备和培养必要的专业和管理干部。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指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博物馆工作人员遵守的工作规范和准则,是博物馆科学管理的保证。一个博物馆建立有馆长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文物标本征集制度、文物标本保管制度以及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建筑和设备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管理手段主要是指现代化的科技管理设施 (如防盗、防火、防震、防霉、防虫等报警、监测、救护、保护设备),以确保文物标本、建筑设备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收听等手段为观众服务,运用电子计算机于业务和行政管理等。
管理原则和标准
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的原则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确定的博物馆管理基本原则有10条:①博物馆确保馆藏全部文物处于良好的贮藏、保管和记录状态;②每个博物馆均应依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定自己的法规,阐明自己的地位和永久、非营利的特性;③决策实体对博物馆和各种资产,承担主要经济责任;④博物馆的建筑要为博物馆安全及藏品保管提供良好适宜的环境,要尽量满足文物征集、科学研究、教育、陈列及工作人员的办公条件,并要照顾到残疾人的需要;⑤要确保博物馆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并对他们合理安排,重视专业人员的理论与技术培训,以使博物馆专业队伍充满活力和生气,博物馆馆长及主要专业人员有权与决策实体磋商问题;⑥博物馆要利用一切机会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作用,服务于广大观众和专业组织;⑦允许公众在正常开放或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参观陈列、与博物馆人员接触和有限度地查阅有关藏品、资料;⑧通过陈列、展览和其他专业活动,开拓、传播新知识,但要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⑨接受资助要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博物馆与资方的关系,不得因此而损害博物馆的道德标准和奋斗目标;⑩博物馆的服务部和其他商业活动必须与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的教育宗旨紧密相联,制作和经销复制品,既要保证不破坏文物本身的价值,又要保证复制品的精确性和高质量。
中国博物馆科学管理的标准中国博物馆科学管理的客观检验标准,主要有 5条:①藏品征集、保管的成效,包括藏品积累的数量和质量,藏品保护和管理水平,库房和环境的安全措施,藏品提供利用的效率等;②宣传教育的成效,包括举办陈列展览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数量、质量和效果等,其中包括吸引观众和观众数量的多少;③组织科学研究的成效,包括博物馆学的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研究以及为社会其他部门科学研究服务等各种成果;④培养造就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成效,包括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业务人才、技术人才等;⑤调动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包括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改善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