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
汉语成语
博闻强识(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礼记·曲礼上》。
成语出处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西汉·戴圣编《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于此。
成语故事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修好,恢复在西域的机构设置。此外,他在选才用人方面采纳尚书令陈群拟定的九品中正制,将士人分为九品,定出“品状”以供吏部选用,消除了“乡举里选”的一些弊端,使汉末以来被地方势力控制的选举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中央。
曹丕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讨,弓马娴熟,精于击剑。同时,他酷爱读书,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年纪稍大一点已读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
由于聪慧过人,曹丕少年时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于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举荐为秀才,但没有去应荐。曹丕爱好文学创作,八岁就写文章,年轻时一度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创作诗词歌赋近百篇。与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由于曹丕的才能,故史书评价魏文帝:“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成语寓意
博闻强识是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如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很难担负起来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重任。要改变这一窘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视野、才能和气质。读书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是第三境。自古以来,读书人为这三种境界执着毕生,追求不止,终有建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中外喜好读书,博闻强识者比比皆是: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张广厚“吃书”,这些对书“痴迷”的先贤,最终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有所益。人们在拥有更加宽阔舞台的同时,也面临风云变幻的形势,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重读书﹑勤读书、善读书;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知行合一;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学,学以致用,真正把汲取的知识营养转化为更加科学的决策力、更加强劲的执行力,更加有效的操作力。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此乃读书之关键。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博闻强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记”“强记博闻”等。
运用示例
汉·王充《论衡》:“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
元·脱脱等《宋史·杜镐传》:“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复之,一无差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现代·徐铸成《风雨故人》:“恽是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采访、编辑、写作评论,样样基本功都过硬,而且博闻强记,下笔千言,是有名的‘快手’。”
成语辨析
博闻强识—见多识广
两者都有见识广的意思,区别在于:一是意义不同。“博闻强识”偏重在知识广博,“见多识广”偏重在阅历丰富。“博闻强识”有记忆力强的意思,“见多识广”没有这种含义。二是语体色彩不同。“博闻强识”多用在书面语里,“见多识广”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09:0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