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瑟雷安·伊坎,英文名Carl Celian Icahn,一个84岁高龄的老人,2012
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50位。常见他的名字之前被冠以诸如“投机家”、“激进投资人”甚至是“企业掠夺者”如此骇人的名目。
人物经历
出生于1936年的
对冲基金大佬伊坎与
唐纳德·特朗普是多年的好友,他在特朗普竞选时曾提供超百万美元的资金。
对于特朗普的当选,伊坎表示,“这会是一次改变美国的重要选举。”而在去年11月9号,伊坎还豪砸10亿美元借机买入大量股票,当时全球市场正被特朗普当选的消息打的措手不及,
纳斯达克和
标普500指数期货双双触及熔断,一度引发恐慌。
伊坎以凶狠的收购作风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强硬性格而闻名华尔街,外号“华尔街之狼”,但他自己更愿意被称作“激进投资者”。据
福布斯统计,华尔街“老司机”伊坎目前身价高达170亿美元。
创业历程
白手起家
卡尔·伊坎1936年2月16日出生在纽约
皇后区的Far Rockaway。犹太人与生俱来的
商业头脑和他作为土生土长的纽约客耳濡目染到的财富诱惑使他具备了一个典型美国追梦人的
基本素质。
青年时代的伊坎早先在著名的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中攻读哲学——直到今天,这所学校也还是全美拥有富翁校友最多的大学之一。1957年,他听取母亲的建议到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isty)转攻医学。但伊坎像太多没常性的年轻人一样,对医学毫无兴趣的他没多久就辍学参军去了。
在军营里,年轻的大兵伊坎以自己特有的投机才能迅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
扑克牌高手。入伍六个月后,伊坎选择了退伍,从此浪迹华尔街做了一名股票经纪人。
伊坎真正意义上的
职业生涯开始于1961年。直到很多年后,当功成名就的伊坎回忆起他第一次走进
纽约证券交易所时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它们就像点石成金的魔法师,让奇迹在一夜之间发生,实力、野心和激情在一个个的
天文数字中灿然交汇。”再后来,就像《泰坦尼克号》里面酒馆中赌博的杰克那样,据说他因为出色的投机技巧而轻易赚到了4000美元的原始资本。不过有好事者总爱翻旧账,从资料中人们找到蛛丝马迹,证明当年作为股票经纪人的伊坎在1961年的确赚了一些小钱,不过他在第二年就全都赔了进去。
也许是初入江湖的碰壁让年轻的伊坎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大学都没能毕业的他开始以惊人的毅力抽出时间上夜校充电,从零开始学习会计、
证券分析等
基础课程。
直到1968年,伊坎用自己几年来打拼股市的积蓄购买了一个在
证券交易所中办公的席位,并成立了一家名为Icahn&Co.的小证券公司,
主营业务无非是
风险套利和
期权交易之类。伊坎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漫长的七十年代里把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光献给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买卖。
进军金融
1980年,伊坎把办公室搬到了
曼哈顿,具备了一定资金储备的他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现在,他急于寻找一个可以让资本快速增值的途径。恰巧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总部位于
密执安州萨斯菲尔德的辉门公司(Federal-Mogul)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全球性汽车零配件制造供应商,多年的历史包袱使这家公司积重难返,陷于濒临破产的边缘。认为奇货可居的伊坎多方筹集了8000万美元毅然决定收购了这家公司,并在收购到手后对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重组和整顿。他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回报,在当时里根
政府经济扩张政策的刺激下,重组后的辉门公司竟然起死回生。几年之后,当伊坎决定卖掉它的时候,辉门公司的价值已经超出当初收购成本的20倍。
尝到了甜头的伊坎开始寻找新的猎物。1985年,他相中了在他眼中“公司
基本面和股价严重背离”的
投资对象——菲力浦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伊坎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按照当时每桶30美元的石油价格来分析,菲力浦石油公司以其超过10亿桶的库存却才拥有区区125亿美元市值。
这样大的便宜当然不会只有伊坎一人发现,而当时的伊坎并不具备足以吃下整个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资金储备。这一回,有“
垃圾债券大王”之称的投机金融家
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帮了伊坎的大忙。伊坎通过从垃圾债券大王处募集来的资金杀退了几乎所有参与竞购的对手们,但出乎人们意料,伊坎就在即将入主菲力浦石油公司的时候突然宣布放弃收购,同时抛出了所持有的股票进行套现,狠狠地赚了一票。伊坎事后曾说,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家石油企业,而是自己的股票涨钱。
企业掠夺者
真正让世界见识到伊坎“企业掠夺者”凶相的是同样发生在1985年的
环球航空公司(TWA,Trans World Airlines)的
恶意收购案。所谓恶意收购——在目前的
雅虎一役中更多被媒体称为
代理权争夺战——是指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先行购入目标企业一部分股票,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争取进入董事会,然后对
管理层施加影响,最终让董事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手段。毕竟伊坎并不甘于默默等待股价的上涨,他更喜欢祭出恶意收购的法宝。
现在我们回到让伊坎飞黄腾达的80年代。1984年初,环球航空集团进行了一次拆分,按集团高管们当时的判断,利润较高的酒店、餐饮业务将可能会成为外界的收购目标,而状况不佳的航空业务却相对安全。不幸的是这种认识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外界在获得某公司80%以上股票的情况下才能对其实施收购,而在拆分出来的环球航空,
大股东只要拿到51%的股票就可以
取得控制权。那个时候,包括CEO在内的管理层一共持有的公司股票也不过1.1%。然而,这还只是环球航空噩梦的开始,因为,伊坎来了!
一位公司当时的管理者回忆说:“我们是在完全没有任何警惕的情况下被伊坎盯上的。”伊坎召集了一大批资金雄厚的合作伙伴,其中他自己投入的资金占总量的80%。
按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政策规定,任何机构持有某公司的股票超过其
流通股总数的5%以后都必须公开其具体持股情况。在达到这个界限前,伊坎一伙的行动完全神不知鬼不觉。从1984年9月开始,他们以各种不同公司和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不断以不为人注意的
小额交易频繁买进环球航空的股票。此时的每股价格只有10美元。
1985年4月29日,伊坎持有的股票终于超过了5%。按照规定,他将在10天之内向公众披露其股票持有情况。也正在此时,伊坎突然改变了战术开始疯狂买入,在短短10天规定期内竟然将持股数量又增加了16%!这期间,华尔街的其他投资人也开始跟风买入环球航空的股票,造成了这支股票的价格迅速攀升。伊坎向媒体吹风称自己只不过希望能用股票换几架环球航空的飞机,然后再将飞机回租给他们进行盈利,并不想寻求对这家公司的
控制权。这个虚假消息成功将股价稳定在每股15-16美元的较低价位上。
在公开自己股票持有情况前的这10天内,伊坎一伙在较低的价位上不停购买股票。直到5月10日,伊坎正式向监管方公开持股情况,
并表示将会寻求环球航空的控制权。此时,股价升至每股17-19美元,5月21日,伊坎承诺将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买下公司所有剩下的股票。
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的环球航空公司决定向纽约的联邦法庭起诉伊坎。伊坎在同对方律师周旋的过程中坚持不断增持,其持有量从25%上升到32%。环球航空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在1985年6月宣布:公司即将出卖,但伊坎每股18美元的出价并不合理,他们将寻求价格更好的潜在
购买者。在此后长达半年的狂热谈判中,环球航空引来了很多追求者。但是到了8月初,伊坎手中已经握有45.54%的
普通股;到10月,这个数字达到了52%,至此,伊坎一伙已经完全控制了环球航空公司。
这场恶意收购的结果是,凭借着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伊坎和他的合伙人们系统而有计划地将环球航空公司的资产如数变卖。其中伊坎本人获利约1.5亿美元,占所
利润总额的80%,而剩下大约4000万收益则由他的合伙人们瓜分。
自1985年伊坎恶意收购环球航空公司以来,他作为一个冷酷的企业掠夺者的形象渐渐为人们所熟悉。按照媒体的说法,伊坎从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只关心如何从收购和出售中赢利,这令各大公司的管理层对他敬而远之。
然而,《财富》杂志则把他称股东权益的保护者:“不管你信不信,现实中的伊坎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各种
赚钱之道,可能为股东赚的钱比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任何
投机者都多。”从理论上,恶意收购者进入公司后会有一系列的举措,诸如将
边缘资产抛售,更换经理人,回购股票来减少流通股数量等等,从而实现股东的权利。
但是根本来说,恶意收购者的兴趣不在于提升公司竞争力,而是刺激股价上扬,从中获利。这种破坏性的投资是否真能保护股东的权益确实值得斟酌。
商业版图
我们试着将到目前为止伊坎股权所触及到的疆域简单勾勒如下:
雷诺兹-
纳贝斯克(RJR Nabisco)、
环球航空公司(TWA,Trans World Airlines)、德士古石油(Texaco)、
飞利浦石油(Phillips Petroleum)、
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海湾与西方公司(Gulf&Western)、
维亚康姆(Viacom)、优耐陆(Uniroyal)、Dan River、马歇尔·菲尔德公司(Marshall Field)、可滤康(
水过滤器品牌,Culligan) 、
新秀丽(箱包品牌,Samsonite)、American Can、
美国钢铁马拉松公司(USX)、
惊奇娱乐公司(Marvel Comics)、
露华浓(Revlon)、英克隆(生物工程公司,Imclone)、
辉门(
汽车零部件生产商,Federal-Mogul)、
费尔蒙酒店集团(Fairmont Hotels)、科麦奇集团(
石油化工企业,Kerr-McGee)、
时代华纳(Time Warner)以及
摩托罗拉(Motor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