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登大戏院
上海市境内的戏院
卡尔登大戏院,位于上海黄河路21号。始建于民国12年(1923年)2月建成,由匈牙利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设计,业主为英籍粤人卢根,首任经理聘英国人担任。
发展历史
民国24~26年,话剧团体不断在此演出,被誉为“话剧大本营”。
七七事变后,当时的经理曾焕堂积极参与话剧界抗日救亡活动,卡尔登大戏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支持话剧电影界联合创作排练《保卫芦沟桥》的演出,民国26年8月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组建13个救亡演出队,20日在此召开大会,宣布各领队和队员名单,分赴各地。10月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大会在卡尔登大戏院召开。“孤岛”时期,周信芳领导的移风社在此上演进步京剧
上海解放初,玉兰越剧团等曾在此演出。
1951年12月更名长江剧场。
1953年底由华东戏曲研究院拨款修缮,作为华东实验越剧团演出基地。
1954年2月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张成之任董事长,首任公方经理王春茂、副经理周翼华(私方)。
1955年4月交上海市文化局。
1956年10月转由新成区领导。
1958年一度划归上海电影制片厂,作为上影演员剧团演出场所。
1959年复归市文化局领导,1985年起归市演出公司管辖,是上海话剧演出主要场所之一。
剧场在解放后经多次大修,添置舞台设备,改造化妆间,更新冷暖设备,80年代设120回路柜式可控硅电脑总控调光设备,为上海首家。
长江剧场历经70年,终因建筑陈旧于1993年4月停演,年底由市演出公司与香港鸿翔娱乐公司合作组建新长江文化娱乐公司,筹建新场,遂被拆除。
建筑特色
现长江剧场建筑面积达3055平方米,包含“红匣子”和“黑匣子”两个小剧场,小巧玲珑、特色十足。“红匣子”采取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最远观剧距离不过10米,观众席无起坡,可随内容和体验形式采取灵活的座椅摆放方式;“黑匣子”则颇有先锋色彩,11块升降台既能做舞台,也能当观众席,辅以可全方位转动升降的灯景吊杆系统,能够根据不同艺术的表演要求做自由组合。
黑匣子”剧场里有从欧洲进口的11块升降舞台、14块投影透声幕、侧幕等设备,可以容纳100名观众。“这里可以演话剧和做T台,由于‘黑匣子’内引入了全息声音系统,音响效果非常好,‘黑匣子’未来主要承担实验性戏曲的演出。
红匣子”剧场内部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可以容纳200名观众,剧场内的座椅是可以移动的。“红匣子”未来主要承担传统戏曲的演出,并同时兼具推广会、戏曲沙龙等功能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4 02:5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