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囊虫病
病症
卡氏肺囊虫病是卡氏肺囊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病原特征为间质性肺炎,亦可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少见的肺炎,是条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低下的儿童。
病因
病原是卡氏肺囊虫,发滋养体与包囊,主要存于肺内。过去认为属于原虫,最近有学者根据其超微结构和对肺囊虫核糖体RNA种系发育分析认为:肺囊虫属真菌类。主要有两种形态,即包囊与滋养体,包囊前期为两者之间的中间形。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微米,囊壁厚100~160纳米,银染色时呈棕黑色、甲苯胺蓝染成紫蓝色。成熟后,囊内胞质被吸收,内含8个囊内小体,直径1~1.5微米,多形性,膜薄,单核。包囊破裂后,囊内小体释出,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不着色,以二分裂法繁殖。在严重感染者肺内常有大量滋养体。而包囊较少。包囊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卡氏肺孢子虫寄生部位限于肺泡腔,成熟包囊进入肺泡后破裂,发育为滋养体,寄生于肺泡上皮,包囊则多位于肺泡中央。
临床表现
有临床表现的感染,大致分两型。
1.流行型(经典型)
又称婴幼儿型。多见于低体重儿、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隐匿起病,呼吸增快是最早出现的呼吸道症状,稍后有干咳、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发绀等。未及时救治者病死率达50%。
2.散发型(现代型)
又称儿童-成人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起病急骤,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迅速出现,但少有啰音。病程短者可在4~8天内死亡。X线胸部变化常迟于临床表现。如无特效治疗,无论成人或儿童病死率高达90%~100%。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多为(15~20)×10/L,分类正常或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加。
2.病原检查
痰液检查最方便、安全,可经离心沉淀、涂片后染色镜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标本,查见卡氏肺囊虫滋养体和包囊可以确诊。近年各种染色法(如甲苯胺蓝染色法)及PCR技术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出率。
3.X线检查
呈弥漫性、双侧条索或斑点状阴影。肺炎和肺底较少受累。可迅速发展致肺实变,实变病灶中常有广泛或局限的肺气肿后小段肺不张。某些病例可见气胸、胸水、肺部结节阴影等。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对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功能不全者,氧气治疗和辅助通气治疗是重要措施。以持续低流量吸氧为好。在病原治疗开始后的72小时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
2.病原治疗
如在呼吸衰竭前进行抗孢子虫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1)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恶唑)是优选的抗肺囊虫药。
(2)喷他脒主要用于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治疗无效或对磺胺药过敏者。可有心、肾、肝损害,骨髓抑制,低血糖等毒副反应。
(3)其他可选用阿扎伐醌(atovaquone)氨苯砜(DDS)、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乙胺嘧啶加磺胺多辛、伯氨喹加克林霉素等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1:28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