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皮查(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皮查1894年出生于
俄国的
喀琅施塔得,1918年在
彼得堡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当讲师。1921年前往英国
剑桥大学,在
欧内斯特·卢瑟福领导的
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在那里进行强磁场方面的研究,1930年成为专门研究强磁场的蒙德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1929年卡皮查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4年,卡皮查回国探望母亲,从此留在了
苏联,被任命为物理问题研究所的所长,所需要的实验仪器由苏联政府在
卢瑟福的协助下从蒙德实验室购得。1938年,卡皮查和
约翰·艾伦等人发现了
液态氦Ⅱ在低温下的
超流体。1939年当选
苏联科学院院士。
1946年8月,卡皮查因违抗贝利亚的指令,拒绝参加苏联的
核武器研制计划而被革去了研究所主任的职务,被软禁在家。这期间他研究了
球状闪电。
斯大林去世后,卡皮查恢复了原来的职务,重新担任研究所主任,1956年后任低温物理研究所所长。1957年被选为苏联
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直到1984年逝世。
卡皮查主要从事
核物理学、
电磁学和
低温物理学研究。1920年,和索梅诺夫(H.H.Cоменов)共同提出测定原子束中原子磁矩的方法。1923年,首先把
威耳孙云室置于强磁场中,并观察α粒子径迹。1924年提出获得高能磁场的脉冲方法,并制成达到5万高斯磁场的装置。1928年,在强磁场中发现一系列金属电阻与磁场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被称为卡皮查定律。1950—1955年,研制成新型的特高频发电机,功率达300千瓦。同时还发现,在稠密气体中的高频放电时形成稳定的等离子带,该带区的电子温度估计为10—10K。这一工作在实现
可控热核反应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卡皮查于1934年用绝热方法研制成一种液化氦装置。1939年又提出液化空气的新方法。1938年,发现液氦的超流动性,并指出从固体向液氦传热时,在分界处产生温度的骤增现象,被称为卡皮查温度骤增。
卡皮查因低温物理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1978年与美国工程师
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共同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获2次
苏联国家奖金,6枚
列宁勋章,以及
玻尔奖章、卢瑟福奖章、亥姆霍兹奖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