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内战,是1990年10月1日至1994年7月18日在
卢旺达发生的内战,主要指挥官有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弗雷德·鲁维吉耶马、保罗·卡加梅。
战争过程
1990年10月1日拂晓,近2000名流亡在
乌干达的卢旺达
图西族难民武装,在
卢旺达爱国阵线领导人弗雷德·鲁维吉耶马率领下,从乌干达南部进入卢旺达境内,卢旺达国内一些难民也纷纷响应,里应外合,与政府军发生了激烈战斗。
1990年10月17日,经
坦桑尼亚总统阿里·哈桑·姆维尼协调,卢旺达、乌干达和
坦桑尼亚三国总统举行会晤,达成对话与停火的共识。此后两年期间,交战双方在邻国和
非洲统一组织的调解下,曾进行过多次谈判。双方谈谈打打,直至1992年7月10日才在非统组织主持下正式开始和平谈判,陆续达成了关于实行法治、分享权力、整编军队和解决难民问题等议定书。
1993年8月4日,
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爱国阵线主席卡尼耶伦圭正式签署《卢旺达和平协定》,从而宣告持续近三年的卢旺达内战结束。国际社会对和平协定的实施曾普遍持乐观态度。
联合国安理会相应在1993年10月5日通过第872号决议,决定在卢旺达分期部署“
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进行
维和行动。11月1日起开始在卢旺达部署
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
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在出席了于坦桑尼亚首都
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东非和中非国家首脑会议后,乘专机抵达卢旺达首都
基加利机场时遭到火箭袭击。两位总统同时遇难。总统遇难后几小时,以
胡图族为主的总统卫队同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反对派武装在基加利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卢旺达局势骤然恶化。4月7日,于前一年7月上台的图西族女总理阿加纳·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在逃往联合国驻卢旺达机构避难后被胡图族士兵绑架杀害,三名政府部长也遇害。4月9日,爱国阵线武装从卢旺达北部的基地出发,向首都进逼。战争从城市发展到农村,迅速蔓延到全国。
爱国阵线武装经过与政府军三个月的较量,7月4日攻占首都基加利和西南部重镇
布塔雷,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7月17日攻占临时政府控制的最后一座城市
吉塞尼。之后,爱国阵线宣布
巴斯德·比齐蒙古为卢旺达总统,并确认福斯坦·图瓦吉拉蒙古为总理。7月18日,爱国阵线部队司令
保罗·卡加梅将军宣布卢旺达“战争已经结束”。7月19日,卢旺达新政府宣誓就职。
种族屠杀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飞机失事是导致种族屠杀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长期以来矛盾冲突的直接碰撞。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2月13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非洲互查机制首届论坛上宣布,今年4月卢旺达全国上下将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活动。3月26日,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他希望各国人民响应卢旺达政府的提议,在每年的4月7日中午12时默哀1分钟,以追思过去,警世未来。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
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联合国卢旺达战犯法庭,审判犯有大屠杀罪的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