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海
美籍物理科普作家、软件工程师
卢昌海,1971年出生,美籍物理科普作家,软件工程师。
人物经历
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城市学院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举行Mini-CUSPEA考试。CUSPEA即“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是1979-1989年间用来选拔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于1989年取消,但199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纽约城市学院和复旦大学之间恢复过,所以可称为“小范围”的CUSPEA。每年有6-10名学生通过和CUSPEA时代类似的考试和面试,获得美方学校的入学许可和奖学金。通过的学生可以免去托福和GRE的考试要求。(注:从2007年开始,Mini-CUSPEA考试的规模再次开始扩张。在中国方面,除了复旦大学外,还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美国方面的扩张也在计划之中。)
当时正在读大三的卢昌海与复旦物理系的五位研究生通过了考试,卢昌海得分最高,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同年,卢提交了本科毕业论文,后在《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发表。
1994年,卢昌海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读博士期间,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这两个物理学界顶尖杂志发表四篇论文,并于200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获得学位后,因对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没有继续从事的兴趣,改行从事计算机工作,并从事网站建设和科普文章撰写。先后在《现代物理知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发表八篇高级科普文章,在《中国青年报》、《科学画报》、《科幻世界》、《中学生天地》、《中学科技》等多家杂志发表过科普作品及科技新闻点评,数学科普系列文章《Riemann 猜想漫谈》中的一篇被《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 月)收录。另著有天文学科普专著《寻找太阳系的疆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11),对物理和天文方面的中文科普形成较大影响。
个人成就
卢昌海,《黎曼猜想漫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卢昌海, 石墨烯——从象牙塔到未来世界, 科学画报, 2010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太阳的故事——重返古希腊, 现代物理知识, 2010 年第 4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无法伪造的货币, 科学画报, 2010 年第 8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学物理能做什么?, 现代物理知识, 2010 年第 3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云计算——互联网上一朵美丽的“云”, 科学画报, 2010 年第 6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信息存储的今天和明天, 科学画报, 2010 年第 2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相对论究竟是对还是错,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12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出版,
卢昌海, 纤维里的光和电路中的影,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冥王星沉浮记,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10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约束促进创新,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8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现实与幻想,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7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竹筏还是灯塔——数据洪流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画报, 2009 年第 5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魔方与 “上帝之数” (转载自《科学画报》), 青年文摘 (红版), 2009 年第 2 期 (中国青年出版社)。
卢昌海, 魔方与 “上帝之数”, 科学画报, 2008 年第 12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从对称性破缺到物质的起源, 科学画报, 2008 年第 11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11),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7、8 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10),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6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9),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5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8),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4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奇点与奇点定理简介 (下), 现代物理知识, 2008 年第 1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7),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3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6),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2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开普勒定律与 “嫦娥” 之旅,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5), 中学生天地, 2008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反物质——稀有的镜像, 中学科技, 2007 年第 12 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
卢昌海, 奇点与奇点定理简介 (中),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6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4), 中学生天地, 2007 年 12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3), 中学生天地, 2007 年 11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奇点与奇点定理简介 (上),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5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2), 中学生天地, 2007 年 10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1), 中学生天地, 2007 年 9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能量条件简介,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4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质量起源——量子色动力学与质量起源,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3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质量起源——从对称性破缺到希格斯机制,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2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质量起源——电磁质量说的兴衰, 现代物理知识, 2007 年第 1 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卢昌海, 火箭, 从 “摇篮” 到深空, 中学生天地, 2007 年 1 月刊 (浙江教育报刊社)。
卢昌海, 从巴西的蝴蝶到德克萨斯的飓风, 科幻世界, 2007 年第 1 期 (科幻世界杂志社)。
卢昌海, 冥王星落选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 年 8 月 28 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卢昌海, 时间旅行: 科学还是幻想?(下),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8 期 (科幻世界杂志社)。
卢昌海, 时间旅行: 科学还是幻想?(上),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7 期 (科幻世界杂志社)。
卢昌海, Riemann 猜想漫谈 (一), 《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 2006 年 6 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卢昌海, 对 “庞加莱猜想” 报道的不同看法, 中国青年报, 2006 年 6 月 8 日。
卢昌海, 虫洞: 旅行家的天堂还是探险者的地狱?, 科幻世界, 2006 年第 5 期 (科幻世界杂志社)。
卢昌海, 会下金蛋的鹅――希尔伯特第十问题 (下), 中国青年报, 2005 年 11 月 2 日。
卢昌海, 会下金蛋的鹅――希尔伯特第十问题 (上), 中国青年报, 2005 年 10 月 26 日。
卢昌海, 物理最爱, 社交最淡, 《成功无规律》, 作家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卢昌海, 生命传输机, 科学画报, 2003 年第 10 期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Changhai Lu, Topological Objects in Gauge Theories, Ph.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2000,
Changhai Lu, Two-Monopole Systems and the Formation of Non-Abelian Clouds, Physical Review D 58, 125010 (1998),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SU(2) Calorons and Magnetic Monopoles, Physical Review D 58, 025011 (1998)。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Two Massive and one Massless Sp(4) Monopoles, Physical Review D 57, 5260 (1998)。
Gerald Dunne, Kimyeong Lee, Changhai Lu, On Finite Temperature Chern-Simons Coefficien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8, 3434 (1997)。
卢昌海, 电磁场量子化的新方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3 卷第 5 期, 1994 年 10 月, 208,
作品选录
转行后的心路历程
- 卢昌海 -
本文是写给繁星客栈的 一位网友 的, 本末附有我对部分网友提问的回复。我转行的原因已经在 别处 叙述过了, 就不赘述。 无论我为转行做了多少时间的心理准备, 刚开始的那种失落感仍然非常显著。 我记得很清楚, 在通过博士论文的最后一次答辩后, 当 Eric Weinberg (我原先的导师 Kimyeong Lee 离开哥大后他是我的导师) 握着我的手说 “Congratulations” 的时候我没有感到欣喜, 却有一种来自心底的黯然神伤。 十几年了, 物理学一直是我生命中绝对的主线, 无一日间断过, 在我的人生中一切其它东西都被精简到了不能再精简的程度, 只有物理是我全身心拥有的, 而今我就要 officially 离开她了。
那年回国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杭州的书店里却不知道该买什么书。 我几乎本能地来到自然科学类的书架旁, 却忽然感到一阵茫然。 不做物理了, 我还买物理书吗? 离开了物理的我就象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树, 失却了重心, 那是一种飘零无根的痛苦感觉。
从杭州返回纽约开始工作后, 我每天朝九晚五, 在办公室里多留一分钟都不愿意。 这和我做物理的时候截然相反, 在哥大的时候我每天一起床就去办公室, 晚上很晚才回家。 有一段时间甚至买了折叠床, 晚上睡在办公室里。 离开了物理, 工作与生活在我心中从此分离了。
离开物理的另一个效应是我从未再回过复旦。 我一生之中很少主动去结识别人, 仅有的几次例外一次是后来结识我的妻子, 其余几次则基本上都是在复旦, 都是为了物理。 为了物理, 我主动结识了系里的一些教授; 为了物理, 我曾和相知的教授谈得忘乎时间, 一起把吃饭抛在脑后。 而在其它交际场合我基本上是人只影单、 独来独往。 当年和我谈得来的老师们大都是这么认识的。 而今我不做物理了, 我甚至不知道回去了应该见谁? 该说些什么话?
但是慢慢地, 我看清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我是不能真正离开物理的, 她已经渗入我的灵魂 (如果人有灵魂的话), 没有了物理, 我的生活仿佛失却了颜色。 于是我重新开始象以前一样阅读物理文献。 只不过, 离开了学术界, 我不会再去做研究性的工作了。 我在欣赏物理之中找回了自己的爱好。 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又重新回到了孩提时代那个对物理世界充满好奇心, 想要尽力了解物理学家工作的自己。 我的梦延续了下来, 只不过是以欣赏者而不是参与者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做自己的多半只会是二三流的工作与欣赏别人的工作同样都是幸福的。 我不后悔以前曾在物理上付出过的时光, 因为那段时光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而且有了那段时光, 我才可以更深刻地欣赏和理解物理前沿的工作, 我才可以真正地和我挚爱的物理相伴终生而不流于肤浅。 当然, last but not least, 那段时光也铸就了我的综合能力, 为我在这个世界上的谋生做了后盾。
后来我开始在网站上写一些东西。 渐渐地, 我觉得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做得好的话, 对 physics community 也是一种间接的贡献。 而且, 我也比较喜欢把所学到的东西以一种尽可能逻辑优美的方式表述出来, 那让我自己也有爽心悦目的感觉。 曾听某作家说, 写作首先是娱乐自己, 我有同感。 有时我问自己: 究竟什么是成功? 如果我一直做物理的话, 我想我会对物理学有一些直接的贡献, 对于一个热爱物理的人来说, 那应该算是一种成功。 但除非发生奇迹, 那种贡献将是微小的, 多数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直接贡献都是微小的, 并且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我真的可以对 physics community 做一些认真的间接贡献的话, 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 更重要的是, 对于我自己的人生来说, 无论成败, 只要我能够继续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就不枉此生了。
这是我转行之后到目前为止的大致心路历程, 我不知道这种状态可以持续多久。 在过去五年里, 我的物理背景给了我很大的间接助益, 使我迄今一直能用远比同事少的时间来完成公司的工作,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做我想做的事。 但 IT 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 也许有一天我会发现必须用更大的精力去应付才行, 那时我的人生之路或许又将重新调整。 但无论如何, 我的兴趣永不更改。
水中来尘里去,生生息息
生命就象蜿蜒的江河,慢慢流过岁月
人来人往,有些爱永不更改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写于纽约
出版图书
访谈报道
留学:自己做上帝 2004-3-9
《钱江晚报》
编者按:对于浙江人来说,留学是个太不陌生的字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浙江人与上海人、北京人合力推起了新时代的第一拨出国留学热潮。如今,十几年过去,留学已成为浙江不少天资优越、家境较好的年轻人进一步打造自己的方式之一。 相对于这些只将留学当作人生一小站的新生代留学生,那些将留学视作改变命运的前辈们所付出的要多得多,所得到的要难得多。但在留学前辈放大了的艰辛与快乐中,那点点滴滴的人生感知与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却足以写就一本范文。值得一提的是,当这些已经将留学之途走得十分灿烂的学兄学姐们为留学新生提供留学时机建议时,不约而同地划定了一个时限:大学本科毕业后。那些抱定“留学要趁早”之观念的家长们,不可不三思。
卢昌海:物理最爱相守难
[留学时机建议]:本科毕业后留学最好。一、国内本科教育的质量并不差。二、一个人在本科毕业后更能够应对陌生环境。三、过早出国实际上过早脱离了家庭这一环节。
[闯荡忠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连续几个星期,我打开卢昌海的个人网页,和他伊妹儿,和他通电话,捕捉他深深浅浅的印象。他让我比较佩服的是:1993 年参加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等三所大学联合举办的Mini-CUSPEA考试获第一名,于200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Glob-alTalk 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并在瑞士信托第一波士顿银行做技术顾问。 “我目前从事的职业与我的理想并不一致。我的思路是:如果不能或不适合以理想本身为职业,那我最希望找的职业是一个自己对之有一定兴趣,同时又能多给自己一点自由时间从而有条件继续自己兴趣的职业。” 住在纽约的他每天收看中文电视,阅读浙江的中文媒体,如钱江晚报、杭州日报,对国内大事了如指掌。 言及国外生活对人格和素质的影响,他分析说:正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责任感的树立,另一个是培养以真才实学安身立命的观念和素质。除去这些正面的影响外,国外生活也可能对某些人的人格和素质造成负面影响,比方说有的人会变得狂妄自大看不起国内人。
个人主页
卢昌海的个人主页是中文科学类网站的佼佼者之一,十年来虽然几经变化,但其主导风格却始终如一,一直以高级科普为主题。2008年改版至今(2015.7.6),点击量超过12,000,000,每天平均点击量超过4千,在中文同类网站中名列前茅。发表于主页上的文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好评。
他本人发表于平面媒体的所有文章大多在这个主页上先行发表或者同步发表,极少数文章在平面媒体发表之后立即刊登于主页之上。由于主页上发表文章所受限制比平面媒体少得多,所以卢本人的同名文章中,主页上的版本比发表的版本各有特色一些。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5: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