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佛:报身佛,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图)
佛像文化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
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
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图)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
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
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报身佛
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
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
毗卢遮那”(汉译:
大日如来)的简称,
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
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
毗卢遮那佛(汉译为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
法身佛
毗卢遮那佛,梵音名号Maha^vairocana,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其名有三义:
(一)除暗遍明义,谓如来智慧日光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昼夜之别。
(二)众务成办义,谓如来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间种种殊胜事业。
(三)光无生灭义,谓佛心之日虽为无明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如法实相三昧圆明,而无所增。以如此诸种原因,故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处,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来真言:唵-缚日罗-驮傻
应身佛
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
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图)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
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
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
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