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葆华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其父卢铭尊,饱读诗书,长于章句学问,对于诗词及法律经史也颇有研究,是前清秀才,曾在四川夔府县衙作师爷。其母赵水如,也是贤淑而有学问。卢葆华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其弟幼年夭折),所以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悉心培养,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更受到其父人生“第一要义是为国家社会努力”思想的深刻影响。
民国六年(1917年)她就读于
遵义新城第二女校时,就表现出极强的叛逆性格:“当时女生尚无制服规定,花衣绣裳,悉听其便。而余则作男孩装,蓝竹布长衫,黑缎背心,雅素整洁而已。”
1919年6月,“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
遵义后,遵义各学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行动,罢课集会,登台演讲。其中以女子师范学堂学生卢葆华、张淑芳的演讲最为动人。对此,卢葆华在其《飘零人自传》中也有记述:“后廿一条惨案发生,……邑中尚未开女生讲演之风,而以余为滥觞……当时听众,以好奇心致,颇因余引起民众之注意,余于慷慨激昂情绪之下,取右四指上金戒子一枚,以为救国捐之倡,听众更为感动。因此,社会对余之印象极佳!”
她的创作数量并不很多,主要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中篇小说《抗争》,新诗集《血泪》,散文集《哭父》,另外,还有旧体诗词集《飘零集》,这些作品篇幅都不长,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她在人生磨砺中痛苦、探索、抗争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