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代烷
有机物
烷烃分子中,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卤素原子取代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烷,简称卤烷。 一卤代烷可用R-X表示。
卤代烷的分类
卤代烷可以根据卤原子所连接的碳原子的不同来分类。当卤原子分别与伯、仲或叔碳原子相连时,分别称为伯、仲或叔卤代烷。
例如:CH3CH2CH2Cl 1-氯丙烷(1°)
根据卤原子数不同分为一卤代烷,二卤代烷,多卤代烷。
根据卤原子种类不同分为氟代烷,氯代烷,溴代烷,碘代烷。
根据烷基的不同分为饱和卤代烷,不饱和卤代烷,卤代芳烃。
卤代烷的命名
一些简单常见的卤代烷通常用普通命名法命名,如甲基氯、异丙基溴、叔丁基氯等。
俗名:CHCl3(氯仿);CF2Cl2(氟利昂)。
卤代烷的系统命名:
(a)选择连有卤原子的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某烷”;
(b)支链和卤原子均作为取代基
(c)将取代基的名称和位次写在主链烷烃名称之前,即得全名。
元素组成
碳、卤素(氟、氯、溴、碘)、氢
注:有些卤代烷不含氢,比如四氯化碳(CCl4)
物理性质
在卤代烷(氟代烷除外)中,只有氯甲烷氯乙烷、一氯乙烯溴甲烷为气体,其余均为无色液体或固体。但碘代烷和溴代烷,尤其是碘代烷,长期放置因分解产生游离碘和溴而有颜色。一卤代烷有不愉快的气味,其蒸汽有毒。它们均不溶于水,而溶于弱极性或非极性的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某些卤代烷本身即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等。在卤代烷分子中,随卤原子数目的增多,化合物的可燃性降低。
卤代烷的沸点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碳原子数相同的卤代烷,沸点则是:碘代烷>溴代烷>氯代烷。在异构体中,支链越多沸点越低。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小于1,一碘代烷和一溴代烷的相对密度大于1.同系列中,卤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下降。
偶极矩
在卤代烷分子中,由于卤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使C—X键的电子云偏向卤原子,使C—X键成为一个极性共价键
一些简单卤代烷的偶极矩见表。
注:空白处为暂无数据或可能无该物质。
卤代烷的结构
卤代烷分子中,卤素的sp3杂化轨道与碳的sp3杂化轨道重叠形成ζ键,其C—X键长为:
C—H   C—C   C—F  C—Cl   C—Br   C—I
0.110 nm 0.154 nm 0.139 nm 0.176 nm 0.194 nm 0.214 nm
C—F键长介于C—H和C—C键长之间,因此,氟比氢大,比碳小,可形成长链的碳氟烃。如聚四氟乙烯。而Cl、Br原子体积较大,成链后原子之间相互拥挤,有较大的排斥力,形成长链分子时,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拥挤和排斥而使碳链断裂,因此,Cl、Br不能形成长链的全氯烃、全溴烃。
构象:卤代烷带卤原子的C—C键转动能垒为13.4~15.5 kJ/mol,其大小与卤素体积关系不大。在1,2—二氯乙烷分子中,C—C键转动能垒为13.4 kJ/mol,分子有两种稳定构象,邻交叉和对交叉。气相中,对交叉构象比邻交叉构象稳定5 kJ/mol,而在液相中两种构象稳定性接近相等。这是由于分子中有两种作用力,一是偶极—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范德华吸引力。邻交叉构象中,两个C—Cl键产生偶极排斥,而两个氯原子之间有范德华引力,气相中,偶极的排斥占主导,故对交叉构象较稳定。而在液相中,由于溶剂的作用降低了偶极之间的排斥作用,因此,两种构象的稳定性接近相等。
化学性质
卤代烷分子中,由于C-X(X=Cl,Br,I)键是极性共价键,比较容易断裂,使卤代烷能够发生多种反应。 C-F键一般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其反应与其他卤素不同。
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烃中的卤素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基团所取代。反应中,卤素以负离子的形式离去,取代原子或基团则是一些亲核试剂。亲核试剂进攻缺电子的碳形成取代产物——亲核取代反应,用SN表示。
SN2机理:对溴甲烷的水解,反应是同步过程。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中心碳原子,首先生成较弱的键,同时离去基团与碳之间的键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碳原子上的另外三个键也逐渐发生变化,由伞形到平面形,这需要消耗能量(活化能)。随着反应的进行,当达到能量最高状态即过渡态后,新键生成,旧键断裂,碳原子上的其余三个键由平面形重新变为伞形。整个过程象雨伞在大风中翻转一样。当反应物生成过渡态时,需要吸收活化能,过渡态为势能的最高点,一旦形成过渡态,即释放能量,形成产物。由于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是双分子,需要两种分子相互碰撞反应,故反应为双分子的亲核取代,表现为二级反应。
SN1机理:SN1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反应物首先离解成碳正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反应需要能量(活化能),形成C+中间体,这是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当分子解离后,C+立即与亲核试剂结合,生成产物,此步反应极快。C—X键的离解需要较高能量,当达到能量最高点时,形成第一个过渡态Ts1[R3C…..X],然后快速解离成C+ 中间体, C+ 与Nu- 成键也需要一定的能量,经过[R3C….Nu]过渡态Ts2形成产物。由于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是过渡态势能最高的一步,即C—X键的离解,此步只涉及到一种分子,因此,反应称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2反应的立体化学:
从SN2反应机理可以看出,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其结果发生了构型的转化。Ingold等人将光活性的2—碘辛烷与放射同位素碘离子在丙酮中进行交换反应,结果发现,消旋化速率是交换反应速率的两倍,说明产物的构型发生了转化——瓦尔登(Walden)转化。反应物2—碘辛烷是S构型,经SN2反应后,构型完全转化,成为R构型,旋光方向相反,R、S构型形成一对外消旋体,旋光抵消,因此,消旋化速率是交换反应速率的两倍。
立体化学的证据支持了SN2机理,从构型的完全转化,说明了亲核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中心碳原子。绝大多数亲核取代反应属于SN2机理,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SN2反应总是伴随着构型的翻转,或者说,完全的构型转化往往是SN2反应标志。 为什么亲核试剂总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这是由于①从正面进攻会受到携带电子的离去基团的排斥;②从背面进攻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过渡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在SN1反应中,C+离子的形成是决定整个反应速率的步骤。C+离子为sp2杂化的平面结构,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有一个空的p轨道。亲核试剂与C+离子反应时,可从C+平面的两边进入,反应几率相等,结果得到外消旋化的产物。即50%构型保持和50%的构型转化。完全理想的SN1反应只是一种极限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产物并非完全的外消旋化,往往是一部分外消旋化,一部分构型转化,构型转化量大于构型保持量。如(R)—2—溴辛烷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得到83%的构型转化产物,17%的构型保持产物,即发生了34%的外消旋化。为了解释这种SN1反应中的部分外消旋化现象,温斯坦(Weinstein.S)用离子对机理进行了解释。
1.水解:与强碱的水溶液共热,则卤原子被羟基(-OH)取代生成醇。
2.与醇钠作用:与醇钠在相应醇溶液中反应。卤原子被烷氧基(-OR)取代生成醚,称为Williamson合成法。而叔卤代烷则主要得到消除产物烯烃
3.与氰化钠氰化钾作用:则卤原子被腈基取代生成腈(R-CN),而叔卤代烷则主要得到消除产物烯烃。
4.与氨作用:与氨作用,卤原子被氨基(-NH2)取代生成伯胺。
5.与硝酸银作用:与硝酸银的乙醇溶液作用,生成卤化银沉淀。
不同的卤代烷,其活性次序是:RI>RBr>RCl;当卤原子相同而烃基结构不同时,其活性次序为:3°>2°>1°。
消除(去)反应
卤代烷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主要发生消除反应,脱去一份子卤化氢生成烯烃。卤代烷脱卤化氢时,氢原子主要是从含氢较少的相邻碳原子上脱去,这是一条经验规律,称为Saytzeff规则。
消除机理(E1和E2),卤代烷的烷基结构不同,反应按不同机理进行。
E1:对三级溴丁烷,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碳正离子,然后脱氢发生消除或加成生成取代产物。
反应的决速步骤是碳正离子的形成,反应速率仅与反应物浓度有关,v = k[RX],在动力学上为一级反应,是单分子反应,用E1表示。可见,E1和SN1都是通过同一个碳正离子进行反应,因此,在反应进程中,两种反应相互竞争。通常高温有利于消除,因为消除质子生成烯烃需要更高的活化能;但在极性溶剂及没有强碱存在时,SN1反应快,且产物稳定,主要得取代产物。
E2:反应体系中若有碱存在,则随着碱浓度的提高,消除产物增多。这说明反应速度不仅与卤代烷的浓度有关,而且还与碱的浓度有关,在动力学上表现为二级反应,反应为双分子过程,v = k[RX][RO-],用E2表示。
E2反应中,碱进攻卤代烃的β—H,同时溴带着一对电子离开,形成一个过渡态,新键的形成和旧键的断裂同时进行。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物浓度和碱的浓度。
比较SN2和E2,SN2反应中,碱进攻中心碳原子,试剂的亲核性强,有利于进行SN2反应;而E2反应中,碱进攻β—H,β—H的数目多、酸性强、碱的碱性强有利于E2反应。因此,SN2和E2常常同时发生。
与金属反应
1.与镁反应: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生成烷基卤化镁。烷基卤化镁又称为格林雅(Grignard试剂)
,制备该试剂时除了溶剂乙醚外还有四氢呋喃、苯、其它醚等,以乙醚和四氢呋喃最佳。该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增加1个碳的羧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并水解生成醇;可被分解为烃。
2.与锂反应:在惰性溶剂(如乙醚、石油醚等)中,与金属锂反应生成有机锂化合物。该化合物与卤化亚铜反应生成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二烷基铜锂,称为有机铜锂试剂。该二烷基铜锂试剂与卤代烷反应生成烷烃,称为Corey-House合成。
对人体的影响
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避免吸入其蒸汽或与皮肤接触。
常见的卤代烷
氟利昂
无毒、无臭、不燃烧。主要用作制冷剂、气雾剂、发泡剂、清洗剂、灭火剂等,被紫外光照射后分解产物破坏臭氧层
溴甲烷
无色气体,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常用的熏蒸杀虫剂。对人、畜有很大毒性。
其他
三氯甲烷(氯仿)、二氯甲烷(甲叉二氯)、四氯化碳、碘甲烷溴乙烷1,2-二氯乙烷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29
目录
概述
卤代烷的分类
卤代烷的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