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普觉寺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方普觉寺(Shifang Pujue Temple),又称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寺内铜铸卧佛是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
历史沿革
唐贞观年间,兜率寺始建。
元朝时期,兜率寺扩建,改称大昭孝寺,又称洪庆寺。
元至治元年(1321年),大昭孝寺修缮,并铸造铜卧佛像。
元泰定元年(1324年),大昭孝寺修缮。
元至顺二年(1331年),大昭孝寺修缮完毕,铜卧佛像铸造完成。
明宣德末至正统初年,大昭孝寺重修。
明正统八年(1443年),大昭孝寺重建,赐名寿安禅林,改称寿安寺。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寿安寺改称永安寺,增建如来宝塔。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永安寺重修。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永安寺重修。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爱新觉罗·胤祥出资重修永安寺,改称十方普觉寺。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方普觉寺重修,增建琉璃牌坊和行宫院。
1955年,十方普觉寺进行全面修缮。
2019年,十方普觉寺进行保护性修缮工程。
建筑格局
综述
十方普觉寺坐北朝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东路院原为寺憎起居处所,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月轩和清凉馆,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内开山祖师的祖师院。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最前为一行宫,由假山、石桥、垂花门进入行宫正院,采用四合院带回廊的建筑形式。二行宫院以北是以水作景的三行宫院,院内东西是外封内敞的游廊,正面为一背靠山崖的敞厅。厅前是一个四方的鱼池。后分别称作“凌霄阁”“万松亭”“龙王堂”。
特色
十方普觉寺沿袭唐、宋时代的伽蓝七堂制度,却在山门左右,有回廊配所向东西再折而向北,直到最后面又折而东西回到卧佛殿左右,形成封闭的院落。这一周的廊房,东西十九间(包括山门殿后区),南北四十间(连配殿)形成一个方形。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铜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头西面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于腿上,铸造浑朴精致,体态自如,充分显示了佛教艺术中的净化肃穆的风格,表现了元代的冶铸技术,为中国现存较大的一座铜卧佛。
历史文化
十方普觉寺原有3棵古娑罗树,两棵在天王殿前,现已无存。还有一棵在三世佛殿前,在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5月4日被大风吹折。现存的一棵是1954年补种的,但实际是和娑罗树近似的一种七叶树,并不是印度产的真正娑罗树。
文物价值
十方普觉寺中路围成廊院,东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与东西路间隔有南北巷道。这种布局是唐、宋以来一些寺院东西廊外分列各院的廊院制度的遗留,对了解古代佛教寺院的发展演变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十方普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十方普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18、360、505、563、698、932路公交车,在香山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十方普觉寺约12.2千米,驾车约24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9: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