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院摩崖造像
四川省资阳市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原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约40千米,始于盛唐。
历史沿革
卧佛院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年),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
南宋后,卧佛院造像刻经逐渐衰退。
遗址特点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长约1千米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有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现有文物编号126个,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现可辨清40余万字。造像题材多达57种。主要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三身佛、弥勒佛、千佛、石刻佛经等。
文物遗存
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像
卧佛院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像为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左侧卧佛造像,整铺造像依山取势,由上、下两组画面构成,靠上一组表现释迦牟尼入灭前临终说法,释迦牟尼居中,两侧为听法的弟子、菩萨、天龙八部。靠下一组表现释迦牟尼涅槃场景,释迦牟尼双足前为密迹金刚,佛母摩耶夫人自兜率天宫而降,与释迦牟尼临终告别,手扶释迦。涅槃经变像大致完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全长约23米,头长约3米、肩宽3.1米,离地约10米高,长度约860米,南北两侧高约20米。卧佛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因崖壁低矮,无法向上、下拓展,所以释迦身体稍显修长,曲眉丰颊,袒胸露肌,形态端庄。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经“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相悖。双耳装饰华丽的耳珰,头枕装饰繁复的枕头,是其重要特色。动静平衡,宁静、安详的睡佛与攥拳、号啕、怒目欲裂的密迹金刚构成了宁静美、静态悲、动态怒的强烈对比。
十二圆觉
卧佛院释迦牟尼涅槃经变像下方为南宋开凿的十二圆觉,中央是主尊毗卢遮那,两侧菩萨各处于一拱形小龛中。其下方又有若干小型龛、像。
石刻佛经
卧佛院石刻佛经内容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和《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佛名经》《佛说灌顶随顾往生十方净土经》《大般涅槃经》《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说侑多罗般若波罗密经》《佛说阿弥陀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禅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光明经》《维摩诘所说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十六部佛经。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计刻9834字。据史载,大敬爱寺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高僧静泰于龙朔三年(663年)写经论目序,次年,麟德元年(664年)奉勒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五卷。在这里仅刻唐代高僧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从其中可知当年大敬爱寺藏经是较为丰富的。《佛名经》卷一至卷四的全部经文,刻经面积12.9846平方米,经文内容记述三千八百余尊佛的名称。其余经文分别刻于各窟,并刻有经文名称和部卷序例。这些佛经的雕刻,并非按经卷顺序所刻,例如《妙法莲华经》在经窟第1号的右壁刻卷三,第2号左壁刻第十三、中壁刻第十八和二十、右壁刻二十四和二十八。又如《大般涅槃经》分别刻于总编46、51、59和66号,而第十三卷又刻在最前面的46号的左壁。
十五个刻经窟中:高、深、宽3米多的二窟;2米多的六窟,不足2米的有七窟。刻经面积131.22平方米,尚存经文二十六万另四百六十八字。
石刻题记
卧佛院石刻题记也较为丰富,如:1、总编第73号左壁右上部横排有:“檀三藏开元十五年(727)二月镌了。”2、总编第71号左壁经文末尾有:“遂州长江县杨思慎为亡父杨敬宗亡母袁张宝敬造供养。”3、总编第66号右壁经文末行有:“普州安岳县口沙门僧仪造涅槃经龛。”4、总编第59号右壁经文后部有:“开元甘三年(735)二月十五日长江县李沙敬造供养。“末行还有:“……年六月二十六日清信女满……等等。
文物价值
卧佛院摩崖造像是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卧佛院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与卧佛院摩崖造像合并,名称:安岳石窟。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卧佛院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原八庙乡)卧佛沟。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安岳县县城开车前往卧佛院摩崖造像,路程约40千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0 15:5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