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山,形似卧牛,故名卧牛山。徐州卧牛山距离
徐州市中心约7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徐州博物馆曾在卧牛山发掘出
卧牛山汉墓。
卧牛山的历史遗迹为卧牛山汉墓,位于徐州市西郊的卧牛山东北麓,1980年发现,为一大型崖洞墓,早年被盗。进了墓门有一方形前室,室顶呈斜坡状,四壁光滑平整。再往里是一长廊,长廊的尽头为主室,南北长6.5米,高4米,下面用大石板铺地。主室的东南还有一侧室,主室内葬具和人骨已朽,仅清理出玉环、小件玉雕、无字的玉印、铁矛头、铜钱等物。铜钱为王莽时期行使的“
大泉五十”和“
大布黄千”,因此这座汉墓的时代当属西汉末期(包括新)。根据史料,这一时期在徐州的楚王为第12代楚王刘纡。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卧牛山西汉楚王墓:该墓位于卧牛山东北坡,墓室全长40m,宽11m。其保护范围线东至墓室东200m,西至矿山机械厂东围墙,南至山脊分水岭,北至北山脚下规划路。
2011年,徐州卧牛山西段又发现一座西汉楚王大型横穴式岩洞墓,因屡遭盗掘,徐州博物馆对之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形制布局与龟山楚襄王刘注墓非常相似的陵墓,方向为坐南朝北。王、后墓墓道平行,甬道窄长,内封单列双层塞石。王和后的墓在甬道侧室、甬道后端主室均分别有门相通,王墓的墓室较后墓为多。墓内有水井等生活设施和木构瓦顶建筑,部分墓室有方或园形中柱。墓室四壁有涂朱、髹漆或张挂帷幔等不同装饰,帷幔虽朽,但张挂帷幔的铁钩仍嵌在四壁中。墓内因屡遭盗掘,除板瓦和陶器残片外,几乎空无一物。墓内出土的数枚玉衣片及“半两”钱,表明其时代也是西汉早期,墓主人应身穿
金缕玉衣。
考古人员在这个深坑上面架起滑轮,通过一根绳子进出深坑。一位在现场参与发掘的人员向记者透露,这个深坑是盗墓坑,深达7米。根据连续六天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下面是西汉墓,东汉时期就遭到大规模盗掘,封闭墓葬口的巨型条石都被取出,墓室内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只剩余一些破碎的罐片等。
这个墓又被盗墓贼发现,准备盗掘时被人发现后报警,考古专家随后进入现场勘查,通过这个盗墓坑进入地下墓室内,发现这是一个规格较高的大墓,大墓的坑道可能比龟山汉墓还要长,大型墓室20多个,整个墓的面积可能达到上千平方米,规模可能超过
狮子山楚王陵。
2015年4月卧牛村拆迁发现西汉古墓,这是我市考古又一重大发现。穿过卧牛村最南端拆迁后的废墟,远远望到卧牛山北麓山坡上有一大片和山体颜色不同的泥土,看上去就像是在山上开的一个门。这块宽约3米、高约5米,呈暗红色的泥土是一座古墓的墓道回填土。经徐州博物馆考古队员判断,这处墓葬的形制等级较高,墓主身份极有可能是西汉楚国的王室成员,而这处墓葬已经是在卧牛山上发现的第四座墓葬,命名为卧牛山4号墓。
这处墓葬位置以前是村民房屋,拆迁后,考古队员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这块空地的南面就是卧牛山的山体截面,看到的暗红色泥土就在这个截面上,走近才发现这些泥土里还夹杂着很多大石块。考古人员介绍说,泥土的位置就是墓道。过去,墓葬位置紧挨着卧牛村村民的自建房屋后墙,房屋拆除后,墓道就露出来了。墓道沿山坡向北开凿,当初村民建房时,凿掉了部分山体岩石,破坏了墓道的最北端,所以墓道具体长度已经无法获知。经过考古队员勘测,这是座崖洞墓,就是在山体岩石上水平开凿墓道、甬道和墓室的墓葬,大致属于西汉中期。墓葬大致为南北走向。在这处墓葬西侧大约120米左右的山坡上,2010年曾发掘清理了一处夫妻合葬的大型横穴崖洞墓,当时命名为卧牛山1号墓、2号墓,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出土器物风格及少量文字内容判断,卧牛山1号墓、2号墓很可能是第五代楚王刘道的王陵。另外,在卧牛山4号墓的东侧大约200米处的山坡上,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发现过一处独立的横穴崖洞墓。考古专家推测,卧牛山4号墓墓主应该有较高的身份,并且与卧牛山1号墓、2号墓墓主有亲近关系。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耿建军认为,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凿山为墓的西汉横穴崖洞墓,全部为西汉楚王、王后的陵墓,级别明显远高于侯一级,或一般官员所使用的石坑竖穴墓。所以可以断定卧牛山4号墓的墓主身份应该也是王室成员。到底是谁,这还有待于考古队员的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