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尧
中国革命家、学者、作家
卫国尧(1913年8月6日-1944年7月26日),1913年出生在番禺县沥滘乡一个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34年春,考进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经常去听郭沫若的专题讲座,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领导下的组织“文化座谈会”,进行革命活动。还把冈山万之助的译著《历史的唯物论》翻译成中文,以康敏夫的署名,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人物简介
卫国尧(1913~1944),广州市番禺县沥滘乡(现广州市海珠区)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民国17年(1928)考进中大附中,中学时期,经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立志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34年春,高中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考进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得到该校进步校长岗山万之助的指导,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这时,他刻苦用功,把岗山万之助的译著《史的唯物论》翻译成中文。1937年6月回到上海,即以康敏夫的署名把译稿送交神州国光社出版。
1937年7月,卫国尧从上海回到广州。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发出通令,征召留学生参加战时训练,他应征前往南京(后转移到庐山、武汉)受训。1938年4月集训结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任少校参谋(地点在武汉),从事对敌宣传工作。就在这时,他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取得联系,并于同年5月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被调往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直属第五政治大队第二中队任中队长。1938年底从衡阳转移到韶关,与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接上党的关系后,被指定为第五政治大队的中共党团书记。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广东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卫国尧从广州大、中学集训团(地点在韶关)中挑选了六七十名爱国青年到第五政治大队。这批学生大部分是抗日先锋队队员和共产党员,他又从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壮大了革命力量。
1940年4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政治大队被迫结束,卫国尧被调去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受党组织的派遣,到中山县第九区国民党挺进三纵队一支队梁伯雄大队做统战工作。卫国尧在梁伯雄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了中共秘密组织,发展进步力量。经过两年的扎实工作,这个大队实际上已置于中共的控制之下。
1942年5月,中共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决定在五桂山区建立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任命卫国尧为中山县抗日游击队队长,并派共产党人罗章友带领先遣队入五桂山区活动。为了避免过早暴露中共的力量,对外仍打着“民利公司”梁伯雄大队的番号。卫国尧对地方实力派头面人物做工作,劝告他们不要在五桂山区抢占地盘,为更多的兄弟部队挺进五桂山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期间,卫国尧曾机警地识破敌伪的种种破坏阴谋。一次,汪伪驻翠亨的一个排伪军被先遣队包围之后便投降了,卫国尧即把该排排长抓来审问,识破了这帮人企图以假投降探听虚实,然后搞掉先遣队之后“反水”的阴谋。另一次,被我军收编的一个土匪排,在副排长甘土旺的策划下,把我军从敌伪军中缴获暂时埋藏在沙堆里的两挺机枪偷走,准备搞掉我先遣队之后投降敌伪军。卫国尧从失枪事件中觉察到蛛丝马迹,及时审讯了甘土旺一伙,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2年底,以挺进纵队副司令员林小亚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势力,向活动在禺南一带由共产党员林锵云领导的广游二支队(后来为珠江纵队)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伪顽固派的联合攻击,把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进而控制广州市区,中共珠江三角洲党委作出决定,组织挺进广州工作组,由卫国尧和卢德耀领导,在广州市南郊沥滘乡建立秘密据点。卫国尧回到沥滘后,用组织上给他的5000元活动经费,恢复了已倒闭的“怡和”碾米厂和停办的小学校。他自己担任碾米厂的经理和小学校长。还办了一间小小的文具店,安排卢德耀为该店的负责人,把另一个党员安排在碾米厂当会计,把广游二支队派来负责联络的交通员陈铿(陈国雄)安排在碾米厂当伙计。另外,聘请两位地下党员当小学教员。这样,沥滘的秘密党支部和情报站便建立起来了。卫国尧在沥滘站住脚跟之后,便在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在青年中秘密组织起“学习会”,在农民中组织“关帝会”、“兄弟会”,在店员中成立“同心会”。通过这些外围组织,团结教育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广游二支队,并从中了解敌人的情况。不久,安排在“怡和”碾米厂当会计的党员腐化变质,携款潜逃,使碾米厂面临倒闭危险。为了革命的利益,卫国尧征得母亲的同意,把家中的余亩田10卖掉,将款全部支援抗日游击队和继续维持碾米厂的经营。
当时沥滘为臭名远扬的“十老虎”所霸持。他们是卫氏同父异母的十兄弟,是一群杀人越货的土匪、流氓、汉奸。头子是老六卫金允(又名大王允),广州沦陷前他长期在市内当国民党的密探,广州沦陷后,摇身一变当上了日军的联防队长。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欺压人民,无恶不作,横行于周围24个乡村,还经常带领日军围剿广游二支队。因此,要控制沥滘并向广州市区发展,就必须首先把这伙汉奸势力铲除。
卫国尧在沥滘期间,利用各种公开身分和社会关系,与“十老虎”周旋,麻痹敌人;并巧妙地利用实力派、曾任过乡长的卫轮秋与“十老虎”的矛盾,暗中支持卫轮秋与“十老虎”进行斗争,使敌人更加孤立。1943年秋,卫国尧被调回五桂山区参加整风学习,临走之前,根据每年“十老虎”都在清明节去大石礼村扫祖坟的活动规律,制定了在第二年清明节利用拜山的时机“擒拿十虎”的方案,由留在沥滘的党支部具体执行。1944年春,广游二支队在沥滘乡党支部的紧密配合下,在清明节那天,一举把“十老虎”中的八只“老虎”(老大卫金润、老二卫金汝漏网)捉拿归案,并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消息一传出,附近24乡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1944年7月,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他同政委郑少康、副大队长卢德耀一起率领部队转战于禺南一带,打击敌伪,威震四方。同年7月25日,二大队在离市桥20里的植地庄集结,准备袭击市桥的日军据点。不料被潜伏在该庄的汉奸何志英发觉,向市桥日军警备司令部告密。日军马上转报广州的“南支派遣军”司令部,调集了一个联队(约450人)的日军,连夜从四面包围植地庄。26日早晨,二大队经过浴血奋战,击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军70余人。但由于敌众我寡,大队领导便决定率部突围,正患着疟疾、发着高烧的卫国尧在翻越塔沙岗突围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
建国后,植地庄人民在塔沙岗为烈士建立了纪念碑,供人们瞻仰。
人物经历
1913年7月26日,卫国尧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曾到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并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
1928年,考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
1934年春,考进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经常去听郭沫若的专题讲座,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领导下的组织“文化座谈会”,进行革命活动。还把冈山万之助的译著《历史的唯物论》翻译成中文,以康敏夫的署名,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38年5月,卫国尧回国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广东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挑选了六七十名爱国青年到政治大队工作,这批学生大部分是抗日先锋队队员和共产党员,他又从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壮大了革命力量。
1941年间,市桥大土匪头子李塱鸡派遣伪兵包围挺三第一支队,同时秘密派出心腹与潘惠谈判,企图建立“互不侵犯”的关系。卫国尧得悉后,当机立断地派出一支精壮的队伍进行伏击,把李塱鸡派来谈判的一帮人全部消灭掉,给汪伪一个沉重的打击。
1942年底,卫国尧回到他的家乡沥滘做地下工作。为了把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进而控制广州,中共珠江三角洲党委决定组织挺进广州工作组,由卫国尧和卢德耀领导,在广州南郊沥滘镇建立秘密据点。为了安排好同志们进入沥滘,国尧先行回家,利用尽人皆知的地主少爷、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的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公开的活动,搞好各种关系后,才把中共派去的同志以各种名义安置下来。当时沥滘为十个兄弟所把持,人称“十老虎”。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横行乡间,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卫国尧认识到要使沥滘控制在我们手里,就必须把这“十老虎”铲除掉。他回沥滘后,为了打消“十老虎”的疑虑,便和他们一起“厮混”。卫国尧把组织上给他的5000元活动经费,恢复了“怡和”碾米厂和开设了一间小小的文具店,由他自己担任经理,并兼小学的校长。他把卢德耀安排在文具店当负责人,并把其他一些同志安排在其他岗位。这样,沥滘的秘密党组织和情报站就建立起来了。卫国尧和卢德耀通过这些据点,联系了一批群众,又发展了吴甜、卫裕庄(卫民)等人入党。还在青年中组织了秘密的“青年学习会”,在农民中组织“关帝会”,在店员中组织“同心会”。他们利用这些外围组织,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游击队以及了解敌伪动向。这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为剪除“十老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4年清明期间,广游二支队在沥滘地下党组织的秘密配合下,按照卫国尧原定的方案,一举把“十老虎”中的八个“老虎”捉拿归案,并缴获一大批武器。“智擒八虎”的消息传开之后,附近24乡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番禺人民抗日大队的大队长。他同政委郑少康、副大队长卢德耀一起,率领部队转战禺南一带,打击敌伪,威震四方。
1944年7月25日,禺南部队在离市桥二十里的植地庄集结,准备袭击敌市桥据点,不料被汉奸发觉。鬼子接到消息后,调集了一个联队(约450人)的日军,连夜从四面包围植地庄。26日凌晨,我军经过浴血奋战,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军70余人。由于众寡悬殊,为了保全革命力量,正患着疟疾、发着高烧的卫国尧,与郑少康一起率领主力突围。但当他翻越塔沙岗时,胸部中弹,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956年9月,新滘地区全部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后,“民智小学”改名为“沥滘小学”,明智小学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由抗日英雄卫国尧烈士于1942月8月创立,用以造福乡梓,也意在掩护其抗日身份,便于其进行抗日救国的地下工作。初名为“民智小学”,由卫国尧烈士担任第一任校长,属于民办学校,学校原址是沥滘村里的一所旧祠堂。
1994年7月,为了纪念卫国尧烈士,弘扬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经上级批准,又更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卫国尧烈士纪念馆设于他生前战斗过的村中小学(现称卫国尧纪念小学)内。馆内陈列卫国尧烈士的事迹和生前遗物
基本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4:4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