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装备,军队实施卫勤保障所编配的专用车辆、卫生运输工具、
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器材的统称。主要包括急救复苏器材、伤员搬运后送工具、供血制液制氧设备、医用电子设备、医疗箱、机动医疗单元、卫生防护装备等。
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对于提高伤病员治愈率,减少伤死率和伤残率,恢复和巩固部队战斗力,保障作战任务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已有简易战伤救治器材。公元前5世纪,中国采用砭石、针灸等简单医疗器具治疗伤病。前3世纪,希腊军队的医官配有随身携带的急救器材。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士兵配有个人裹伤包。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伤种类的增多,卫生装备品种也逐渐增多。公元3世纪,中国东汉末年的华佗已使用刮骨疗毒的外科器具。7世纪,唐代军队有裹伤的竹夹板及简易担架。11世纪,宋代军队已开始应用与近代外科手术器械相似的刀、剪、钳等医疗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场上火药武器的使用,卫生装备品种也逐渐增多。18世纪以后,近代卫生装备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石膏绷带、止血带、急救包等急救器材,以及听诊器、显微镜、麻醉机、X射线机等诊疗设备。20世纪以后,卫生装备发展迅速,门类与品种更加齐全,性能进一步提高,陆续出现了救护车、手术车、X射线车、检验车等一大批卫生技术车辆和方舱,以及卫生列车、医院船、卫生飞机、救护直升机等;装备了先进的内窥镜、超声波诊断仪、同位素直线扫描仪、X射线断层扫描仪、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装置等;研制了新型伤员搜寻、急救、后送装备和三防卫生装备。进入21世纪,卫生装备发展更加系统、配套、完善,形成了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卫生装备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伤救治主要靠战时缴获和部分自制的简易医疗器材,如竹制小型外科换药器材、竹筒听诊器等。
抗日战争时期,有了制式的急救与手术器械,使用了爱国团体和国际友人捐赠的X射线机、救护车等,自制了驮架式药箱、骨折夹板、消毒器等器材。
解放战争时期,已能批量生产包扎急救器材、担架、简易诊断装备,救护车等卫生技术车辆数量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研制、装备了制式担架、救护车、成套手术器械及消毒灭菌等装备,统一制作并推广了野战医院和步兵师以下部队卫生机构的携运行医疗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研制使用了新型成套野战卫生装备,改装了第一艘代医院船,研制了航空医疗后送装备,医疗救护器材功能更加齐全、使用更加方便;卫生技术车辆和医用方舱卫勤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动性和环境适应性不断增强;装备了远程医疗装备及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装置及心电图仪、脑电图记录分析仪、超声波扫描诊断仪等信息化卫生装备;三防卫生装备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装备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卫生装备体系,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作战、训练、抢险救灾等的顺利实施。①伤员搜寻装备。用于迅速、准确地在复杂战场环境或建筑物废墟中搜寻伤员。主要有主动型、被动型的红外线式和无线电式伤员搜寻装置,以及卫星定位伤员搜寻装置等。②急救复苏装备。用于抢救伤病员,进行伤口包扎、止血、固定、止痛以及抗休克、
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置。主要有止血带、绷带、急救包、夹板、
人工呼吸器、输氧输液装置、
心脏起搏器、监护器等。③伤病员后送装备。用于地面、水上、空中运送及急救处置伤病员。主要有救护车、卫生列车、卫生船舶、卫生飞机、救护直升机等装备。④诊疗装备。用于伤病员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主要有各种心电图仪、超声诊断仪、X射线机、化验分析仪、人工肾、
人工心肺机、病人监护装置等。⑤手术装备。用于伤病员的手术急救与治疗。主要有各种野战手术车辆、方舱、帐篷,各种手术器械、麻醉器材,以及手术照明器材、消毒灭菌器具等手术室配套、辅助设备。⑥医疗技术保障装备。用于制取伤病员救治所需的氧气、液体,提供血液保障等。主要有各种野战制液车、水蒸馏设备,野战制氧车、制氧机,采运血车、采血箱、运血箱等。⑦防疫装备。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及蔓延。主要有各类卫生采样器材,消毒、杀虫、灭菌器材等。⑧三防卫生装备。用于对核、化学、生物武器损伤进行预防、救治和洗消。主要有防护盒、洗消箱、洗消车、生物战剂检验器材等。此外,卫生装备按使用的时机和环境,可分为战时和平时卫生装备;按使用范围,可分为通用和专用卫生装备;按保障能力,可分为基本卫生装备、加强卫生装备、野战卫生装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需要,卫生装备将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提高可靠性、机动性、防护性和配套性;充分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伤病员搜救的及时性、治疗诊断的准确性、远程医疗的实时性;进一步提高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