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预防医学理论、技术,预防疾病,控制和消除
传染病流行,防止有害因素影响军队成员健康的活动。卫勤保障的组成部分。
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一直是对军队的严重威胁。传染病造成军队大量
非战斗减员,迫使军队积极寻找防治方法。中国宋朝许洞撰写的兵书《
虎钤经》中记载:勿饮“水停而不流者”“上源在敌者”“有黑脉不定毒流者”“水多粪草者”“水上有人、狗、彘之尸者”。19世纪末,细菌学、免疫学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为军队卫生防病奠定了科学基础。20世纪,许多国家军队相继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制定行政管理制度、监测监督标准与措施,不断改善卫生防疫装备,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生素、抗疟药、长效杀虫剂和多价疫苗的应用,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20世纪50年代后,研制出了一些新的
预防传染病疫苗,增强了防病的针对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初期就重视卫生防病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颁发了《暂定传染病预防条例》和《卫生运动纲要》,发动群众开展卫生运动,大力防治痢疾、疟疾、疥疮和小腿溃疡等疾病。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群众卫生组织,制定卫生规章制度,坚持周末卫生日活动,实施预防接种,提高了卫生防病效果。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卫生部门协同当地政府,提出卫生防病措施,共同开展卫生运动,有效控制和消除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拟定颁发了《部队卫生管理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性传染病管理办法》《军队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新兵入伍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各种传染病防治方案、卫生防疫工作手册和各项卫生标准等,为部队开展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了行动规范和科学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颁发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防治条例》《军队重大疫情和食物中毒处理规定》《
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开展具有军队特色的心理卫生工作,注重部队训练伤和牙病等非传染病防治,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部队生活卫生条件。
①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科学常识,提高对卫生防病重要性的认识,培养部队官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自觉参加卫生防病活动,推动健康促进活动。②疾病监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卫生防病信息,及时研究、分析疫情动态,健全疫情报告、通报制度,加强疫情采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防病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③预防接种。根据新兵入伍和部队任务及疫情特点,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达到有针对性的防病效果。④卫生监督。定期组织对水源、食品和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开展微生物、毒物和放射性检测,确保卫生安全。⑤卫生治理。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群众,广泛进行卫生整顿;开展消毒、杀虫、灭鼠活动;加强生活卫生设施建设,改善营区环境卫生面貌。⑥卫生防病业务指导。根据季节变化和影响官兵健康的因素,指导部队开展各项卫生防病工作,提高卫生防病水平和质量。⑦卫生流行病学侦察。部队行军、作战、训练、调防等活动时,事先对其活动地区的卫生状况、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等情况进行侦察,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发生。⑧疾病控制。加强应对
传染病流行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财、物和技术准备,做好应急处置演练,一旦发生疫情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方式的转变,军人健康的内涵更加丰富,军队卫生防病工作将更加注重自我保健和心理卫生,军队防病工作将不断向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卫生防病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