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周文物
西周周原董家窖藏裘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束颈,口沿外侈,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是西周共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概况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南麓古周原遗址范围内的董家村,发现了一处周代的青铜器窑藏。窑内出土了从穆王到宣王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37件,其中大部分铜器上铸有铭文,对研究从穆王以后到宣王这一段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历史非常重要。特别是恭王时裘卫制作的两件鼎、一件盉、一件簋,被称为“裘卫四器”,是研究恭王时代铜器不可多得的标准器。“裘卫四器”中包括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和卫簋。〈五年卫鼎〉.是周恭王5年制作,〈九年卫鼎〉做于恭王9,。〈五年卫鼎〉立耳柱足,口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的底部有一层厚厚的烟灰,说明此为一实用器物;口沿下饰以西周晚期常见的以细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饰,铭文铸在鼎腹内壁上。〈九年卫鼎〉的形制和纹饰与〈五年卫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别,通高37.2公分,口径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里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基础,而裘卫四器尤其是其中卫盉和五祀卫鼎、九年卫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土地制度的动摇。
盖内铭文
该器盖内有铭文132个字,主要记载了周恭王三年,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为向裘卫换取觐见天子的东西,即价值八十朋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分两次付给了裘卫1300亩农用土地,作为索取礼品的代价。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
卫盉铭文中,贝已经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把当时具有货币职能的贝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尚不多见。
铭文原文:隹(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贮,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两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乃雉(矢)告于伯邑父,荣伯,定伯,亮伯,单伯,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卿(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8:20
目录
概述
文物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