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燕鸥(学名:Larosterna inca)是鸥科、印加燕鸥属的一种鸟类。体长在39-42厘米之间,翼展可达80厘米;大部分身体都是深灰色的;它们的尾巴是黑色的,翅膀是灰色的,翅膀后部分有一个独特的白色带状条纹,这条白色带状条纹会一直向黑色的尾巴尖端折叠;它们的鸟喙是鲜红色的;它们的眼睛下面有一小块黄色的羽毛,还有一条长长的、卷曲的白色羽毛带,从眼睛下面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面;它们的腿较短,呈深红色。
形态特征
印加燕鸥体长在39-42厘米之间,
翼展可达80厘米,体重180-210克(圈养的平均189克)。大部分身体都是深灰色的。它们的尾巴是黑色的,翅膀是灰色的,翅膀后部分有一个独特的白色带状条纹,这条白色带状条纹会一直向黑色的尾巴尖端折叠。它们的
鸟喙是鲜红色的,较大,稍微弯曲的。它们的眼睛下面有一小块黄色的羽毛,还有一条长长的、卷曲的白色羽毛带,从
眼睛下面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面。它们的腿较短,呈深红色。
幼年印加燕鸥在逐渐变黑之前,往往全身都是棕色的。直到它们大约2岁时会长出白色羽毛带(胡须)。
栖息环境
印加燕鸥主要栖息在岩石海岸或沙滩周围的悬崖上。其栖息地包括海洋近岸岩(近岸岩石的中上层、潮下岩石和岩石礁、潮下松散岩或者卵石或者砾石地带、潮下沙质地带、潮下砂泥地带、大型藻类或者海带或者海草淹没地带)、海洋潮间带(岩石海岸、沙洲、海滩、海潮滩等)、海洋上层海岸(海洋悬崖、礁石离岸岛屿)。
生活习性
活动:印加燕鸥常在靠近岸边的海面上飞翔,动作灵活;它们经常会发现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然后迅速地飞走,以避开它们;它们通常可以生活在多达5000只个体的群体中;它们不会迁徙。
食性:印加燕鸥主要捕食水面上的小鱼(如凤尾鱼),它们的觅食方式是跳入水中,潜水觅食,也会在水面上漂浮捕鱼;有时它们会成群结队地依附在渔船上,在它们周围盘旋,以便以渔船上捕获的鱼为食;有时也捕食被海狮、鲸和鸬鹚惊起的鱼群。
叫声:印加燕鸥群体会发出各种各样非常响亮的叫声,这种叫声类似“喵喵”或者“咯咯”。
分布范围
印加燕鸥分布于秘鲁北部到智利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具体分布国家为
智利、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秘鲁、
巴拿马(偶尔进入)。
繁殖方式
印加燕鸥一般在近岸(偶尔在近海)岛屿和岩石海岸悬崖上繁殖。巢被放置在合适的岩石裂缝或者洞中,有时会占用潜鸟、企鹅等海鸟的旧巢穴。每窝1-2个蛋,孵化约4周,7周后幼鸟便可以离开巢。野生印加燕鸥的寿命在11年左右,圈养的长达25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
印加燕鸥的世界种群总数估计超过15万只(Zavaga et al. 未公布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印加燕鸥已经出现了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情况(2018年)。
濒危因素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期间,印加燕鸥的繁殖成功率急剧下降:例如,2014年上半年,所有印加燕鸥都放弃了在圣胡安邦的繁殖尝试(Merino2017年)。秘鲁凤尾鱼的大量收获以及随后减少的凤尾鱼种群被认为是足以影响印加燕鸥繁殖成功率的因素,尽管几乎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收获水平相对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大规模繁殖失败也可能是老鼠捕食所致(Merino 2017)。猫分布于印加特恩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对印加燕鸥有直接影响。鸟粪采集可能对种群动态产生影响,然而,印加燕鸥非常灵活和成功地利用任何种类的自然或人工材料来筑巢,因此,鸟粪采集对整个种群数量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