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国国旗是
印度共和国的国旗。印度共和国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长方形中心绘有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
确立历程
1906年,孟加拉分割运动中,在
加尔各答巴尔舍种植园广场的一次大会上,升起了一面三色的旗帜,从此开始了印度的国旗史。
1907年,由戛马夫人和与侨居德国的印度革命者,在柏林(一说在巴黎)制作了第二面国旗图案。(存疑)同时,在印度,艾尼 贝森特博士和民族运动领袖
提拉克共同提出了印度的第三面国旗图案。
1921年,国大党在贝贾瓦拉(今维贾伊瓦拉)举行年会,会上一面有甘地印记的三色旗诞生,成为国大党的党旗。
1930年,
印度国大党正式通过国大党的党旗为印度的标志。
1931年,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会议在
卡拉奇举行。会议提议任命一个七人委员会来提供国旗的设计图案。同时,首次正式批准把三色旗作为印度的旗帜,这面旗以说是现国旗的前身。
1947年7月2日,印度制宪会议讨论国旗图案,最后通过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提出的以三色旗为底色,用阿育王时代的法轮代替手纺车地位的国旗图案的议案;同年8月15日上午零时,在制宪会议会堂,英国末代总督
蒙巴顿勋爵代表英王正式宣布印度为自治领、印度制宪会议宣布收回权力后,印度的国旗由妇女代表敬献给了制宪会议;同年8月15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在印度国会附近的 广场上,举行了升旗典礼。印度国旗首次升起在印度上空。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为共和国,仍用此旗为国旗。
设计要素
印度共和国国旗的颜色是深藏红花的水平三色,上部是橙色,中部是白色,底部是深绿色,其比例相等。国旗的宽度与其长度之比为二比三。
象征意义
印度共和国国旗上的3种颜色分别具有不同的寓意:橙色是印度教士的法衣(又说藏红花)颜色,象征无私、勇敢和自我牺牲;白色象征纯洁、真理与和平;绿色象征希望与信心,也代表人类的生产力。国旗的直径近似于白色带的宽度,并且具有24个辐条。
中间的法轮是孔雀王朝的鼎盛时期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既代表了印度的古老文明,又象征着神圣与真理。24根轴条代表一天的24个小时,象征着国家永远向前迈进,时时向着胜利转动。
使用原则
法律法规
印度共和国国旗适用印度共和国《国旗法》等法律法规。
使用场景
印度共和国政府机构和高级领导人出席的场合可以悬挂国旗,普通百姓在共和国日、独立日等几个重大节日才能悬挂国旗。
文化特色
节日活动
独立日在每年8月15日举行,是印度共和国为庆祝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而确立的法定节日。节日这天,印度总理在德里红堡城楼向全国人民致辞并主持升国旗仪式。全国各地悬挂国旗,举行庆祝集会和游行等活动。
名人轶事
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任命
罗家伦为首任驻印度大使。当时,印度国旗本想以甘地革命时期纺织土布的纺纱机做图案,但罗家伦建议去掉木头架子,只剩一个圆轮,表示生生不息之义。罗家伦因此提出印度国旗”应易仿制、易标准化“的建议,印度在国旗的制定上接受了罗家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