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鸨(学名:Houbaropsis bengalensis):是鸟纲、鸨科的大型陆栖
鸟类。雄鸟体长64厘米,雌鸟体长68厘米,雄鸟体重1250-1700克,雌鸟体重1700-2250克。体型粗壮,颈部及脚都很长,身体呈褐色及白色。雄鸟及雌鸟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毛色呈较深的沙黄色。头顶黑色,有
羽冠。雌鸟较雄鸟体型略小,头及颈都不是纯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纹。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
形态特征
南亚鸨是
陆禽,站立时身高约1米,雄鸟体长64厘米,雌鸟体长68厘米,雄鸟体重1250-1700克,雌卵体重1700-2250克。颈部及脚都很长,身体呈褐色及白色。雄鸟及雌鸟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毛色呈较深的沙黄色。头顶黑色,有冠。雌鸟比雄鸟体型小,头及颈都不是纯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纹。
该物种由于裸露的长腿和非常水平的身体姿势,胸部与其他
鸨类具有相同的外观。雄鸟具
羽冠,长颈和头黑色。下体具深黑色天鹅绒外观。背部浅棕色或浅黄沙色,有丰富的斑点和蚯蚓纹及椽子式的黑点。一簇长长的黑色羽毛在胸前形成一种围兜。翅膀上有闪闪发光的大白点。在飞行中,翼展尺幅很大。伸展的颈部,贴着身体上的双腿和所有的羽毛颜色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1岁龄的雌鸟和年轻的雄鸟背部有斑点和黑色燕尾形的浅黄色或浅黄沙色羽毛。翅膀上没有大的白色斑点。顶冠呈深棕色,顶部有明显的麂皮条纹。在第一次春季换羽时,不成熟的幼鸟获得了成鸟的羽毛,但奇怪的是,它们在秋季换羽期间回到了幼年的羽毛。一旦完全获得成年羽毛(也就是第二次春季换羽),它们会在所有季节都保留这些羽色。
虹膜黄色或棕色,下颌骨和角状喙带有黄色,腿和脚稻草黄色,有时带有轻微的绿色或铅色。
栖息环境
栖息在干旱至半干旱的草原,长满高草及针刺丛林,但会避开灌溉地区。经常在低地的各种草原上繁殖。进入干旱地区,即暂时被水侵入的地区,在与灌木和小灌木交替交替的天然或半天然草地中。在湿润季节,它们往往会进入散布的森林。在繁殖期,雄鸟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几乎没有的生境,往往是受丛林火灾影响的草地。更确切地说,雌性选择的是没有改变的土地,无论是火灾还是农田。
生活习性
南亚鸨并不是很合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独自生活,即使有时会发现周边有4-8只鸟足够接近。平时非常隐遁,除了在3-5月的繁殖期间,雄鸟会竞争性地集中展示,至少周边有7只鸟,但间隔很大。这些大鸟在开阔的牧场上觅食,喜欢在短草区或最近受到火灾影响的地块觅食。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活跃,白天则撤退到树冠下有荫凉处。南亚鸨实行一种性别隔离,雄鸟和雌鸟在不同的地方觅食。它们非常谨慎和警惕,平常隐藏在高高的草丛中,在入侵者靠近几米远的地方就会逃离。南亚鸨能够飞得很远,也可以快速奔跑,这往往使它们远离掠食者。 在飞行中,它们以宽阔的翅膀强力拍打移动,腿部贴在腹部下方,而不是像鹤或鹳一样悬挂。
南亚鸨是草原鸟,喜欢相对开放的生长着短草的干草原与分散的灌木丛。在繁殖季节,短草原有利于觅食和展示,但雄鸟在与雌性交配时则在高草中寻求庇护。它们花费很多时间在高高的草丛中繁殖。在非繁殖季节,雄鸟和雌鸟都会移动到短草地和农田。繁殖季节后(3月下旬至7月),这时草长得又高又密集,鸟儿离开繁殖草原,行程长达80公里。并且在相对较短,分散和高度放牧的非繁殖季节度过在低密度定居点附近的农田中的草地。南亚鸨虽然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最常见的是在地面上行走或跑步。
南亚鸨通常在繁殖期之外都很安静。在飞行时有时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和噪音,在遇到干扰或危险的情况下,也会发出尖锐的金属“chik-chik”。在其他情况下,为了沟通或保持联系,它们可能会发出类似但温柔和尖叫的声音。
杂食性,但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如芥花、油料种子、多汁的草叶、花朵、嫩芽、浆果、普通种子、野生豆蔻。也动物性食材,如昆虫、蝗虫、蚱蜢、甲虫和蚂蚁,偶尔会捕捉青蛙、蜥蜴和小蛇。这些不同的食物的比例,取决于其可用性,在冬季和春季植物占主要地位,在夏季无脊椎动物的猎物变得更加重要。还摄入了相当数量的沙子和砾石帮助消化胃中的食物。
分布范围
现存(季节性不确定):越南。
现存(留鸟):柬埔寨、印度(拉贾斯坦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及中央邦)和尼泊尔。
可能会灭绝:孟加拉国。
南亚鸨有两个不同的亚种,相隔数千公里。一个亚种出现在印度次大陆,这里的南亚鸨指名亚种占据了一片稀疏,斑驳的残余的栖息地。数量较大的南亚鸨南亚亚种集中在柬埔寨,集中在
洞里萨湖周围的洪泛平原草原上。有极少数南亚鸨可能仍然在越南的邻近地区繁殖。
指名亚种分布的区域从印度
北方邦(Uttar Pradesh)延伸至中国
藏南地区和
阿萨姆邦(Assam)。南亚亚种主要居住在洞里萨湖地区的柬埔寨,但其领土可能延伸到越南南部。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繁殖期3-9月,雄鸟此时向雌鸟示爱,会将尾巴竖起到背上,折曲颈部,并发出很深及很急的叫声。南亚鸨是一夫多妻制。雌鸟每年只会产1枚卵,约需25-28天来孵化,雄鸟并不会参与任何孵化或喂养雏鸟的工作。它们会在开阔的地上筑巢,故卵经常受到其他动物的破坏。雏鸟会与母鸟一同生活,直至下一个繁殖季节到来。
在阿萨姆邦,繁殖季节3-6月,特别是从3月底到4月初。在其他地区,繁殖期在6-8月。巢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广阔草地上的小凹陷。通常很难发现,因为雌鸟在其附近非常谨慎,只有在真正令人担忧的情况下它才会在空中弹跳。通常每窝产2个光滑的卵,卵有光泽并具有相当规则的椭圆形状。卵为橄榄绿色,带有棕色和略带紫色的斑点以及灰色的底层标记。雌性单独育雏约30天。
这种隐居的鸟类以其精心设计的求爱仪式而闻名,其中雄鸟在展示飞行中的黑白色羽毛在短的拱形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以及精心设计的支撑——颈部松动的羽毛和头部抽吸动作,用来吸引雌鸟。雄鸟试图通过奢侈的飞行技巧引诱几只不同的伴侣。在这类似漫画和怪诞的仪式中,它们在春季的草丛上划出8-10米的范围,拍击宽大的翅膀发出拍击的声音,垂直下降到起跳的出发点,几秒钟后又重复跳跃。这些杂技跳跃伴随着轻微的嘶嘶声或深嗡嗡声或打鼾声。在下一阶段,雄鸟以火鸡朝臣的方式接近它们的新娘,抬起并展开尾扇,让翅膀拖在地上并产生与以前相同的嗡嗡声。交配后,雄性显然对育雏完全缺乏兴趣。它们回归诱惑和交配活动,并试图抓住新的伴侣。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自20世纪初以来,南亚鸨的数量急剧下降。数量估计少于1000只。到2001年,尼泊尔仅有32-60只。 柬埔寨为666-1,004只,其中约300只为繁殖雄性。
濒危原因
造成该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退化和草原向农田转变,其主要威胁是因灌溉而失去栖息地。一些群落迁徙至巴基斯坦后受到捕猎的影响。过度放牧,不适当地砍伐以及人为燃烧地块推进农田开发加剧了这种现象。
南亚鸨已经消失于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护区。在印度到越南发生了不稳定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在洞里萨湖大湖周围繁殖。 因此,它是柬埔寨物种保护的最高优先事项之一。
电力线路碰撞是所有在高空飞行的南亚鸨最常见的威胁,其他电源线网络在非繁殖区和繁殖都有供电线区。
保护措施
南亚鸨即将收益于一项旨在拯救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计划——国际鸟盟旗舰物种保护。该项计划的目标是努力使那些极度濒危的物种避免灭绝的命运。南亚鸨列入首批拯救对象。
柬埔寨政府在洞里萨湖草原内建立了六个保护区,以保护南亚鸨,总面积超过310平方公里。 这些地区被称为“南亚鸨保护区”(Bengal Florican Conservation Areas 、BFCA)。 这些BFCA使野生动物和当地社区受益,同时为其他地方的集约化开发活动留出空间。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伙伴关系正在努力建立这些BFCA的管理系统。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鸟盟及其政府伙伴正在柬埔寨洞里萨河漫滩开展一项保护活动方案,旨在减少栖息地丧失和对该物种的狩猎压力。迄今为止,已将173平方公里的繁育区和138平方公里的非繁育区定为南亚鸨的保护区。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会对BFCA和邻近地区的人口进行监测,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设计,通过显示雄鸟来测量1平方公里的居住面积,从而使结果能够在场内和场内外推,以获得准确的物种数。趋势数据。这些数据表明,某些bfca的人口可能稳定,而其他bfca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则可能下降。由于各种威胁,包括旱季水稻种植和大坝建设的扩大,BFCA的适宜栖息地继续丧失,尽管在BFCA之外的栖息地总体损失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