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
昆虫纲动物
印度谷螟是斑螟科谷斑螟属动物,又叫封顶虫、印度谷蛾。成虫体长5-9毫米,翅展开长13-16毫米。头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头顶复眼间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鳞片丛。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前翅细长,基半部黄白色,其余部分亮赤褐色,并散生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虫体较小,腹部较细,腹末呈二裂状;雌成虫体较大,腹部较粗,腹末成圆孔。卵长0.3毫米,乳白色,椭圆形,一端颇尖。老熟幼虫体长10-13毫米,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头部赤褐色,上颚有齿3个,中间一个最大;头部每侧有单眼6个。胸腹部淡黄白色,腹部背面带淡粉红色。中胸至第8腹节刚毛基部无毛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蛹长约6毫米,细长形,橙黄色,背面稍带淡褐色,腹部略弯向背面,腹末着生尾钩8对。
简介
印度谷螟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世界性分布,我国除西藏未发现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
小型蛾子。体长5~9mm,翅展13~16mm。头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头顶复眼间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鳞片丛。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前翅细长,基半部黄白色,其余部分亮赤褐色,并散生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虫体较小,腹部较细,腹末呈二裂状,雌成虫体较大,腹部较粗,腹末成圆孔。
长0.3mm,乳白色,椭圆形,一端颇尖。卵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13mm,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头部赤褐色,上颚有齿3个,中间一个最大;头部每边有单眼6个。胸腹部淡黄白色,腹部背面带淡粉红色。中胸至第八腹节刚毛基部无毛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雄虫第五节腹节背面有1对暗紫色斑即为睾丸。
长约6mm,细长形,橙黄色,背面稍带淡褐色,前翅带黄绿色。复眼黑色。腹部略弯向背面。腹末着生尾钩8对,其中以末端近背面的2对最接近及最长。
生活习性
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辽宁南部3~4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仓壁及包装物等缝隙中布网结茧越冬。
在武昌越冬幼虫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见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见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一定趋光性。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均可进行,但羽化以白天较多,交配产卵以夜间较多。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将卵产于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中,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卵散产或聚产。产卵期1~18 天,以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
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
一般情况下各虫态历期:卵2~14天,幼虫22~35天,蛹7~14天,成虫寿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约需36天。
温度、湿度、粮食含水量:印度谷螟为喜温暖害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30℃,相对湿度70%~80%。多雨季节和年份,储藏物含水量高,发生为害重。幼虫在48.8 ℃下,经6小时即死亡。各虫态在低温下致死时间分别为:-3.9~1.1℃时为90天;-6.7~-3.9℃时为28天;-9.4~-6.7℃时为8天;-12.2~-9.4℃时为5天。此外,光周期对成虫产卵有一定影响,在明暗12小时交替下产卵量是全黑暗条件下的3倍。
食物:不同种类的食物对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有显著影响。用玉米及大豆碎块、红枣、葡萄干、菊花等饲养的个体发育快,大米饲养的次之,稻谷饲养的不能正常发育和存活。笔者曾发现印度谷螟在红枣仓库内大发生,仓内四壁、天花板、地面、及红枣上布满密密麻麻幼虫。
天敌:印度谷螟的常见天敌有黄色花蝽,黄冈花蝽、锡兰全平步甲、尼罗维须步甲、拟蝎、蠼螋、麦蛾茧蜂等。其中麦蛾茧蜂等对印度谷螟种群数量有较大控制潜能,在自然发生情况下,春季寄生率约为14%,夏秋季为9%~25%,一般每头寄主幼虫体内有茧蜂幼虫2~14头。
预测及防治
性信息素诱捕印度谷螟可以达到调查种群密度及一定的防治目的,利用性信息素及生物粘虫胶诱捕交尾期雄性成虫,使雌性成虫交尾概率大大降低,因而减少印度谷螟幼虫数量,达到降低虫害的目的。
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印度谷螟成虫。据报道,利用K式或仿制圆筒式诱捕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TD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醋酸酯),诱芯持效期2~3个月,4个月内一个诱捕器诱到成虫203头。
为害特点
印度谷螟又叫封顶虫、印度谷蛾,在我国分布普遍。以幼虫为害整粒谷类粮食及其加工品、豆类、油料、干货、中药材等。幼虫喜食粮粒胚部和麦皮,会吐丝缀粮成巢,多时吐丝可封闭粮堆表面,排出粪便,使粮食结块变质,是极重要的储粮害虫之一。
防治技术
1.清洁卫生防治。
2.日光曝晒。
3.诱杀。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盖在仓储物表面诱杀;或在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
4.微生物农药防治。Bt对印度谷螟幼虫有较高毒力。用2.266×108个活芽孢/ml浓度的Bt菌液感染4龄幼虫,处理32h后死亡率达98.24%。Bt菌粉对粮面处理深度以10~15cm为佳。
5.磷化铝熏蒸等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
印度谷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01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