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模式。危机干预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因此,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便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
早期干预工作
早期的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志愿者参与进行。这些志愿者或者是以往危机的受害者,或者是当前危机的受害者及其它受到危机影响的人。而早期出现的危机干预组织中较著名的有“消灭艾滋病委员会”等。但人们很快发现,危机干预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志愿者的美好意愿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危机干预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参与。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中是一个最为活跃的群体。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危机干预的组织才逐渐从盲目走向成熟。那么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能在危机干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专业性是如何体现、又是如何得到保证的呢?
危机干预工作
危机干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如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职业不仅应具备该职业的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反省能力和诚实品质。而且还应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如生活经验、镇静心态、灵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等。当然,除去日常专业训练所养成的各种素质的同时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如关注、倾听、评估以及某些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则借用简单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尽管大多数国家将此列为精神医学服务范围。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
常见心理冲击
当事人或求助者受到的常见心理冲击简括为以下四类:
1.、财产、职业、躯体、爱情、地位、尊严等的丧失。例如亲人之故、失窃破产、失业下岗、受监禁或致残、失恋、离婚、事业及追求受挫等。
2.适应问题包括新生入学、退伍、离休、动迁新居、初为人媳、移民等情况,多指对新的环境或状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
3.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况。例如弃学就商、商海沉浮、现实的趋俗与良心道德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等,均可导致心理危机。
4.人际紧张严重的或持续的人事纠纷极易陷人心理危机。
方法技术
1.干预的方法可有电话危机干预、面谈危机干预及社区性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干预技巧既有共性之处,也各有侧重。
2.电话危机干预比较方便、及时、且经济、保密性强。但难度较大,因为互不见面,声音是获得信息、施行干预的途径。治疗者的任务应迅速从音调、语气及简洁应答中判断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基本干预策略是先稳住对方的情绪,导其倾诉,晓之以理。
3.面谈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为倾听、评价及干预,干预措施包括①调整认知。②改善应对技巧。③松弛训练。④充实生活内容。⑤扩大交往,建立支持系统。
4.以社区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如抑郁悲观者、绝症患者、老人、残疾人及天灾人祸后的当事人等)。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在社区中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扶弱济因救危活动的公众意识,预防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
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
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干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
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