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城遗址
山东省平度市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在东周至北齐天宝七年的上千年间,即墨故城始终为胶东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
据《重修平度县志州志》记载:“故即墨城,齐初并莱,以莱古都辽远,建此城于莱国之中。北即墨故城旧址依群山,南控芥莒,名朱毛城,后为即墨”。
战国时,即墨属齐邑。
秦时,置县。
西汉时,又为胶东国治所。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胶东王刘殷降为挟崇公,仍居此城,胶东国除。
东汉时,封胶东侯于郁秩(今平度城一带),胶东始与即墨分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设即墨县,移县城于旧不其县境,即今之即墨。
2022年,平度文旅局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实施即墨故城遗址东城墙围护工程,设置围栏,对城墙上的部分姜窖和坍塌孔洞进行技术回填,清理城墙垃圾和后加构筑物、建筑物等。
主要遗址
综述
即墨故城遗址包含即墨故城和六曲山墓群两部分。即墨故城位于平度市东南约30千米的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地跨古岘镇和仁兆镇。故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东临小沽河,西近墨水河,总体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南缺角,地上部分现仅存东城墙约1100米,夯土版筑。六曲山墓群是即墨故城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即墨故城北方约10千米处,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东西绵延15千米,分布在古岘、云山、白沙河三个镇(街道)的10余个村庄中,大部分为汉代墓葬,少数为东周墓葬。
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已不存,其中北城墙消亡最晚,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存少量遗迹。东城墙今存约1500米,城基宽约30至40米,墙高约4至5米,均为夯土板筑,层次清楚,异常坚固。东城墙北段沿尤水(即今之小沽河)之走向而建,南段折向西南。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即尤水折入处),城墙虽已不存,但已探明的遗迹有建筑群、东西仓、贮货湾等。
六曲山墓群
六曲山古墓群位于平度市东南25千米处的六曲山上。即墨故城时期,上起东周,下迄北齐,前后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于此,这些王公贵族的墓大多都建在六曲山脉上,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是即墨故城兴盛时期的历史见证。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距古即墨城7.5千米,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15千米。墓葬群就分布在古岘、云山等镇10个村庄的30多个山头上。经调查勘探,能确认的大小墓葬有360余座,大部分为汉代墓葬,少数属东周墓葬。
古墓群中以西陵台最大,传为西汉胶东国康王刘寄之墓。刘寄,汉景帝第十二子。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立为胶东王,都即墨,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死,葬于六曲山。该墓位于古岘镇蓬莱前村西云台山上,古称“西陵台”。墓葬封土完整,台基高大。其方形台基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高16米。位于陵台中央的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40米。墓台上残存有长28米,宽9米的建筑遗迹,周围散布有大量的汉代砖瓦残片。
文物遗存
即墨故城地下遗存丰富,迄今已有铜剑、铜戈、箭镞、弩机、回纹铺地砖、大型空心龙纹砖、战国齐刀币、燕明字刀币、齐刀币钱范、汉半两钱范等大量文物出土。
六曲山墓群地下埋藏丰富,已出土包括西汉鎏金铜凤鸟、西汉猴子抱树铜灯台等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收藏在平度市博物馆,成为该馆基本陈列的靓点之一。
文物价值
即墨故城遗址的即墨故城与六曲山墓群规模大,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出土文物数量丰富、做工精良、形式多样,反映了西汉的社会风俗、科学技术,也反映了西汉胶东地区高度发达的社会面貌,对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即墨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含琅琊台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即墨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
自驾:从青岛市出发经辽阳路快速路—辽阳东路—青银高速—青新高速—沈海高速—S217—S310—即墨故城遗址,全程大约93千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22: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