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
解剖学名词
卵圆孔根据解剖学部位不同分为两种,应注意区分。其一是颅底的卵圆孔,位于蝶鞍两侧,其前内方为圆孔、后外方为棘孔。其二是心脏的卵圆孔,是指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个小孔。一般所说的卵圆孔是指心脏卵圆孔。
概念
人类胎儿期,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个小孔,即胎儿期左右心房的血液是相通的。后来肺循环建成后,孔就关闭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遗留下的痕迹。
卵圆孔是房间隔中部的一个开放区,位于胚胎期原发间隔与继发间隔的交界处。卵圆孔通常由原发间隔的一个薄片所覆盖。出生前,由于血流是从右到左,使卵圆孔持续开放。出生后,建立了正常的肺循环,由于心房内压力的增加,迫使原发房间隔的薄片压在卵圆孔的表面,而使卵圆孔闭合。
CT扫描观察及测量国人颅底卵圆孔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卵圆形穿刺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而了解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径值是穿刺定位的关键。关于国人卵圆孔的形态、径值的CT表现报道较少,观测了205例颅底CT卵圆孔的形态和径值,现报道如下。
测量方法
采用SomatoPlus4单层螺旋CT机,听眉线定位,层厚2mm,骨算法sequance扫描,窗宽1500HU,窗位300HU观测图像。在颅底CT片中可以观察颅底卵圆孔,卵圆孔位于颅中窝两侧部,圆孔的后侧,直接观察卵圆孔的形态。参照陈盛刚,何玉泉的观察方法观察卵圆孔的形态。并测量长、宽径。根据机器所设尺寸测量,均由一名主管技师进行CT扫描、测量,分别测量卵圆孔长径与宽径,再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师复核,然后记录列表。由统计学教师统计学处理。采用SPASS11.0版本专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讨论
(1)CT观测国人卵圆孔的形态及其对称性
根据结果分析,CT观测国人卵圆孔形态多样,但以椭圆形为多见,占67.81%,肾形、梨形、长条形、圆形分别占6.10%、9.02%、9.02%、8.05%。陈盛刚报导颅骨标本测量卵圆孔形态椭圆形占80%比本组高,这可能与我们将卵圆孔内侧缘较短、外侧缘较长的另列为梨形有关,而与何玉泉等报导颅骨标本测量卵圆孔形态椭圆形占69.87%相仿。多数个体卵圆孔两侧对称、形态相同(占65.7%)(图1)。但两侧形态不一,呈非对称的也不少(占34.3%)(图2)。在临床影像诊断作双侧形态照时应引起注意。特别是长条形的卵圆孔宽径小,占8.05%。较何玉泉等报导的要高。在经卵圆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时较困难,更要注意。为此,在经卵圆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前,必须先行颅底卵圆孔CT扫描,确定卵圆孔的形态、大小,可以估计穿刺的难易及效果。
(2)CT观测国人卵圆孔的大小及其侧别差异
该组CT测得国人卵圆孔的长径均值为8.04mm、宽径均值为4.05mm。与陈盛刚观测的长径7.2mm,宽径3.5mm和曹焕军测量的长径7.55mm,宽径3.97mm,与何玉泉测量的长径7.54mm、宽径均值为3.66mm基本相符。本组长径与宽径之比约为2:1。长径、宽径均值在男女各组都是左侧略大于右侧。在侧别上,男女左右长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右宽径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推测国人卵圆孔面积左侧均稍大于右侧。这反映了国人卵圆孔周围骨质在个体发育时的不对称性,是否与神经中,第Ⅴ对脑神经—三叉神经发育时的不对称性有关。也可能与优势半球有关。需作进一步研究。也可能与长条形卵圆孔有关。
(3)CT观测国人卵圆孔大小的性别差异
本组CT观测国人卵圆孔统计结果显示,在性别上,男女左右长径均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卵圆孔的长径大于女性,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种差异可作为判别颅骨的性别差异性状之一,具有一定的人类学意义,可供法医学借鉴。
(4)卵圆孔纵轴与CT定位线关系
颅脑CT扫描通常以听眦线为基线,听眦线与卵圆孔纵轴有60°~65°的角度,而以听眉线为基线,扫描线与卵圆孔平行,可准确显示卵圆孔的形状、大小。所以,在经卵圆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前,行颅底卵圆孔的CT扫描,应以听眉线为基线。这与沈云霞《国人卵圆孔穿刺深度X线解剖测量的研究》中提出的“耳—床线”基本平行。
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
卵圆孔是心脏房间隔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出生后5~7月左右,大多数人房间隔的继发隔和原发隔相互黏连、融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未融合则形成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约25%~34%的成人卵圆窝部两层隔膜未完全融合,中间遗留一个永久性的裂缝样缺损。由于PFO的分流量太小,长期以来认为PFO不会造成临床后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FO患者发生脑卒中、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减压病等风险较正常人群呈数倍升高,PFO的致病作用才引起了广大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临床探索采用闭合PFO的方法来预防脑卒中复发事件、治疗偏头痛和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等。虽然大多数临床研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循证研究仍有争议。为规范PFO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国内本领域专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形成了《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以供开展此项工作时参考。
PFO的结构特征
构成PFO原发隔和继发隔组织结构不同,原发隔为纤维样组织薄且摆动大,继发隔为肌性组织较厚。两隔之间重叠的程度为PFO的长度,不融合的距离为PFO的宽度或大小。PFO长度范围为3~18mm,平均为8mm。PFO大小范围从1~19mm不等,平均4.9mm。
根据PFO的直径大小,通常将PFO分为大PFO(≥4.0mm)、中PFO(2.0~3.9mm)和小PFO(≤1.9mm)3种类型,但在临床实践中,静息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很少发现大PFO。根据结构特征可将PFO分为简单PFO和复杂PFO,简单PFO的特征为:长度短(<8mm)、无房间隔瘤(atrialseptalaneurysm,ASA)、无过长的欧氏瓣(valvulaEustachii,VE)或Chiari网、无肥厚的继发隔(≤6mm)及不并发房间隔缺损(ASD)。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为复杂PFO。
PFO在功能上与瓣膜相类似,正常人左心房压力比右心房高3~5mmHg(1mmHg=0.133kPa),PFO应处于关闭状态,一般并不引起血液分流。临床发现PFO可伴左向右分流、右向左分流(right-leftshunt,RLS)或双向分流,后者除外右心压力容量增加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或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主要见于一过性右房压高于左房压如心脏舒张末期、收缩期始、咳嗽、大笑、打喷嚏、Valsalva动作等,左侧薄弱的原发隔被推开而出现RLS。
PFO与反常性栓塞
反常性栓塞是指静脉系统和右心房的血栓通过心脏内的交通从右心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的栓塞。反常性栓塞发生率占动脉栓塞的2%~16%。临床已发现脑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和潜水时发生的神经减压病等都与反常性栓塞有密切关系。诊断反常性栓塞必备的条件是:①主要为存在于PFO的RLS;②栓塞来源不明;③排除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疾病。但临床上怀疑反常性栓塞的患者,通常检测发现下肢和盆腔静脉血栓发生率并不高,可能与影像学检测方法及难以观察到微小血栓有关。PFO的大小、RLS的多少及其结构特征等与反常性栓塞的发生密切相关。PFO越大、RLS分流量越多,反常性栓塞的发生率也越高。直径>4mm的PFO,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aattach,TIA)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或复发危险性均明显增加。PFO合并ASA、VE及Chiari网更易发生反常性栓塞。RESPECT研究亦证实合并ASA或者大量RLS的PFO患者可从封堵术中获益。DeCastro等发现,原发房间隔活动度与脑卒中有关,活动度>6.5mm或静息时有PFO-RLS为发生和再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PFO的诊疗流程
对于临床上确诊PFO的患者,可按如图3流程选择治疗方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08:11
目录
概述
概念
CT扫描观察及测量国人颅底卵圆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