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冠
残存于输卵管系膜中的中肾管
卵巢冠(Epoophoron),又名副卵巢,是残存于输卵管系膜中的中肾管,由10—20条横行的小管(Transverseductulus)和一条卵巢冠纵管(Longitudinal ductuso epoophoron)构成。各条横小管的一端(卵巢端)靠近卵巢;另一端(输卵管端)以直角汇入卵巢冠纵管。横小管为上皮小管,具有分泌现象,其管壁的肌层特厚,对卵巢系膜的紧张度有一定作用。横小管来源于中肾小管,与男性的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管相当。卵巢冠纵管的构造与横小管相同,其位置较靠近输卵管,并与之平行,是中肾管萎缩遗留的部分,与男性的附睾管相当。卵巢冠囊肿是卵巢冠常见的临床病变,又称为卵巢旁囊肿、输卵管旁囊肿、阔韧带囊肿,为女性非生殖器官的囊性肿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囊肿位于卵巢与输卵管之间,分为有蒂及无蒂两种,多为良性非赘生性囊肿,但亦有少数卵巢冠囊肿发生腺癌变。
病理症状
来源于副中肾管的囊肿一般较大,多位于输卵管和子宫旁,但峡部和子宫角部少见,输卵管被拉长,紧密贴在囊肿壁上,卵巢被推移向下,阔韧带被分离,多为单侧性。镜下见:囊壁少有平滑肌,上皮主要为柱状或立方上皮,可有纤毛,分泌细胞化生可随妊娠有形态改变,上皮排列高低不平。这类囊肿发生恶变极少,但可发展为交界性卵巢冠囊肿
卵巢冠囊肿可能在年轻时已存在,直到青春期以后,由于内分泌功能活动开始,腔内上皮细胞分泌活动加强,使囊腔扩张而产生症状,但直径一般很少超过10cm。囊肿直径在5cm以下时,很少有症状,直径>5cm者,大都有胀疼的感觉。至于发生的部位,从阔韧带内沿子宫旁、宫颈旁直到阴道旁都可发生。一般为单侧性,双侧性者极少,囊壁菲薄光滑,少数腔内可有乳头增生,成为良性的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部分病例可有恶变,甚至形成实质性的癌瘤。 一般卵巢冠囊肿在阔韧带内,活动度小,故不会发生扭转,但少数位于伞部有蒂的囊肿,则亦可发生急性扭转而产生急腹痛症状。此外,巨大的囊肿可压迫邻近器官,如压迫膀胱、结肠、输尿管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卵巢冠囊肿检查项目
发病机制
卵巢冠原指胚胎期中肾管的颅侧部,包括纵管及与之相连的10~15个短横小管。传统认为中肾管残留为卵巢冠囊肿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卵巢冠囊肿也可源于间皮、副中肾管及中肾管残留。从胚胎学的角度而言,泌尿生殖系统包括中肾系统、副中肾系统、肾结构及性腺。在胚胎发育性腺分化以前,不论男女都有两对纵行的管道,位于生殖嵴的外侧,即中肾管及副中肾管;性腺分化以后,男性胚胎则在睾丸产生的雄激素的影响下,中肾管系统继续发育成为男性生殖器官,副中肾管则在胎儿睾丸产生的副中肾管抑制物质的影响下,停止发育而退化。女性胎儿则不然,因无睾丸,也无内源性雄激素的支持,中肾管逐渐退化,副中肾管则不受抑制而发育为女性的内生殖器。事实上,中肾系统并非完全退化消失,如输尿管、膀胱三角区及相邻的尿道是由中肾管衍化来的,中肾管头部的小管在成年女性的宽韧带内、子宫颈侧旁、阴道的侧旁等部位成为残迹而被保留下来。大部分的残迹组织可以长期保持稳定而无所改变,但少数中肾管残迹可以发展成为囊肿,即中肾管囊肿。
副中肾管是在胚胎5~6周时体腔间皮向内凹陷而形成的,其尾部经过融合、腔化而形成子宫、宫颈及阴道上段,其向腹腔内开口的一段,则以后形成输卵管,在此过程中,可以有副管腔或憩室形成。根据woodruff等的意见,认为可有5%~10%的发生率,而且这些副管腔往往没有开口,故腔内上皮的分泌无法排出,积聚于腔内,逐渐扩张而形成囊肿。这类囊肿,事实上是一个输卵管积液,并非中肾管来源而是副中肾管来源。
诊断要点
卵巢冠囊肿卵巢囊肿,在手术前几乎不可能相鉴别。手术时或术后具体标本检查时有明显区别,其特征如下:①卵巢完全与囊肿分开。囊肿大时,卵巢因被挤压而变薄,贴近囊壁。囊肿壁菲薄,呈半透明状。②输卵管被扩张的囊肿所伸长,环抱于囊肿的上端或后方,可与阔韧带的后叶共同组成囊肿之蒂。
检查方式
卵巢冠囊肿的检查项目主要有卵巢冠囊肿B型超声检查、卵巢冠囊肿腹腔镜检查、卵巢冠囊肿气腹造影检查和卵巢冠囊肿冷冻切片组织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超声显像中若见到子宫及卵巢的图像,则其旁的块状物图像高度可疑是卵巢冠囊肿
2、腹腔镜检查 腹腔充气后,肠曲上移,盆腔器官即可清晰暴露。若见到阔韧带内囊肿,同时见到卵巢与输卵管,诊断即可明确。
3、腹腔充气后作X线摄片 摄片中见到正常子宫及卵巢的阴影,则其余的块物阴影可能是卵巢冠囊肿。此法与B型超声检查有同样的缺点,不能直接见到块物的性质,也不能排除输卵管来源的囊肿。
4、卵巢冠囊肿冷冻切片组织学检查 如囊肿较大、有乳头状突入管腔,则须作冷冻切片组织学检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6:14
目录
概述
病理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