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猴科
灵长目下的一科
卷尾猴科(学名:Cebidae),阔鼻组(阔鼻下目)的一科。因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缠卷功能而得名。共11 属 29 种。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体长24~72厘米,尾长15~90厘米,体重 287~10000 克。
简介
卷尾猴科(Cebidae)是一个比较多样化的科,体型通常较大,分布比较广泛,可以分成几个截然不同的亚科。分布于中美、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性温和,易驯养。所有种类均为36枚牙齿;无颊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细长,具有扁的或弯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发育;鼻孔朝向两侧;尾毛大多密而长,在尾端下部有一无毛区,皮肤厚实,可抓握东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
分类
该科主要包括绒毛猴属、蛛猴属绒毛蛛猴属僧面猴属红背僧面猴属秃猴属
习性
栖息于热带森林的树上,除饮水外很少到地面。性机敏,善跳跃和游泳。以家族式集群生活,每群有自己的领域。有的喜食水果、树叶和花等,也有的喜食昆虫、蜥蜴及小鸟等。白天活动。夜猴是猿猴类中仅有的夜行种 。每胎产1仔 。性较温驯,易饲养。可供观赏。
分布
分布于中、南美洲,北起哥斯达黎加南至巴拉圭
下级分类
新大陆猴(New World monkeys),也称为阔鼻类,传统上分为小型的狨科(Callitrichidae)和中大型的卷尾猴科2科。1998年提出了将夜猴亚科(Aotinae)纳入本科的说法。2005年,古儒乌斯(Colin Groves)发表文章认为,从卷尾猴亚科独立出松鼠猴属(Saimiri)为松鼠猴亚科,将夜猴属(Aotus)从本科独立作为青猴科(Aotidae)。2009年,Anthony Rylands和Russell Mittermeier提出将狨亚科作为以前那样独立的狨科(Callitrichidae),按照这种说法,狭义的本科由卷尾猴亚科(capuchin monkeys)和松鼠猴亚(squirrel monkeys)科构成。2013年,John Fleagle认为,狨科由卷尾猴亚科、狨亚科、夜猴亚科构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狨属、柽柳猴属、节尾猴属和狮面狨属被列为卷尾猴科(Cebidae)的一个亚科,即狨亚科(Callitrichinae),而其他属则从卷尾猴科(Cebidae)转移到了青猴科(Aotidae)、僧面猴科(Pitheciidae)和蜘蛛猴科(Atelidae)。
狨亚科
狨亚科(学名:Callitrichinae,英文:marmosets),包括4属:
狨属 Callithrix
狮面狨属 Leontopithecus
柽柳猴属 Saguinus
节尾猴属 Callimico
卷尾猴亚科
卷尾猴亚科(学名:Cebinae;英文:capuchin monkeys),包括1属9种,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东部、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国家和地区。体长300~550毫米,尾长与身长相同,体重1100~3300克。头顶生有簇状毛,看上去像成一项帽子,全身毛发为灰褐色。其尾端部卷成一圆圈,因而得名。喜欢栖居于湿润的森林中,分布区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主要以植物为食,取食嫩枝和树叶。通常在白天成群活动,每群有10只左卷尾猴右,猴群内的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但雄猴为群体的首领。全年都能繁殖,但多数幼仔在旱季至雨季初期出生,妊娠期180天。雌性个体4岁性成熟,雄性个体8岁才成年。每胎产1仔,猴群内的所有成员都参与照料幼仔的安全。
松鼠猴亚科
松鼠猴亚科(学名:Saimiriinae;英文:squirrel monkeys),包括1属5种。体长20厘米~40厘米,尾长42厘米,体重750~1100克。极具观赏价值。体形纤细,体色鲜艳。分布于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是南美洲最普通的一种猴。栖息于原始森林、次生林以及耕作地区、以及海平面至海拔1500米高处的树林中,通常在靠近溪水的地带活动。树栖,偶尔也到地面活动。白天活动,通常10~30只一群,有时达100只甚至更多的大群。各群都有自己的地盘范围,并用肛腺的分泌物作地界。主要以果子、坚果、昆虫、鸟卵等为食。活泼好动,通常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每年产1仔,孕期6个月,幼猴出生后即能攀爬。寿命10~12年。常被当作实验动物,同时由于活泼可爱,多被作宠物饲养,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松鼠猴属 Saimiri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1: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