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
装帧方式。
卷轴装是由
简策卷成一束的
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
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
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公元一世纪末东
汉和帝时,宦官
蔡伦改革和发明了新的
造纸方法以后,纸的
生产量扩大,并逐步普及起来。《后双书·蔡伦传》(卷一八)载:“伦字敬仲,
桂阳人。…… 自古
书契,我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
鱼网以为纸。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奏上云。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放天下咸称
蔡侯纸。”蔡伦的功劳在于用便宜易得的
植物纤维代替贵重稀缺的
丝质原料制造出可以书写文字的纸张。虽然如此,可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未充分推广利用,写书仍用简、牍或
缣帛。直到公元三世纪以后,才渐渐被采用。公元四世纪,东晋皇帝下令说:“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
黄纸代之。”从此以后纸才代替了笨重的简策和昂贵的缣帛
制书。而卷轴装的装帧工艺也因此而发展得越来越考究,并逐渐形成了卷、轴、
轴头、褾、带等专有分工与称谓。
从装帧形式上看,卷轴装主要从卷、轴、褾、带四个部分进行装饰,“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对当时卷轴书籍的生动描绘。卷轴装的纸书从东汉(公元2世纪)一直沿用到宋初(公元1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