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是一部分韵编排的历代地名字典。作者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清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选庶吉士,后官凤台知县。
史籍记载
7年任期内,他浚焦冈湖(汉芍陂
故址),增堤防,设沟闸,兴办水利,百姓屡获丰年。于僻远地区设立义学,招聘良师,推广教化。又发动百姓捕捉盗魁,察辨好坏而抚用之,“为人所喜称”③。后因父忧离去,不再作官,主讲江阴书院二十年之久。他通晓经学、
音韵、
训诂、历算、地理,以“实学”为教授内容,培养出不少人材,江阴承培元、宋景昌、
缪尚诰、六承如等皆其门生。生平著有《养一斋集》、《
历代地理沿革图》、《皇朝舆地韵编》、《皇朝一统舆图》,纂有《皇朝文典》、《凤台县志》、《骈体文钞》等。
李氏嗜好舆地之学,他感到:“历代地理建置沿革变化纷总,名实讹淆,或同地而异名,或同名而异地,南北相乖,东西易向,试图史书,方隅莫辨”④。于是率同诸门人汇集历代郡县地名,“以韵编之,分别时代,条其异同,钩稽今代所在之处”⑤,纂成《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一书。最初的编写者,有徐绍堂、王渭行、夏时、陆桢、张志纯、吴廷灿、曹秉纯、刘纯祚。参与定稿缮录的有宋景昌、六承如、周赓良、
郑经、徐思锴、黄志述等。李氏以六严为主要助手,得其力十之七八焉。⑥
出现年代
按照字音编排的字典,早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这类字典,首推韵书。它们大都先分四声,次分韵部,再分韵目,用反切注音。所谓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后因“平”声字多,又分为上下两部,有“上平”“下平”的分别)。所谓韵部,就是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如《广韵》分为206部、《平水韵》分为106部、《中原音韵》分为19部等等。所谓韵目,是指韵部的标
目及次序,如上平声的一东、
二冬、三江、
四支;去声的一送、
二宋、三绛……等。所谓反切注音,就是用上下两字切成一个音节,取上字的声和下字的韵,来拼合成所切字的音节。例如“中”字是“陟弓切”,取“陟(zhì)字的声母(zh—)和“弓”(gong)字的韵母(—ong)来拼合成“中”(zhong)字的音节。“国”字是“古或切”,取“古”(gǔ)字的声母(g—)和“或”(huò)字的韵母(—uo)来拼合成“国”(guo)字的音节。韵书便于一般人写作诗文和应付科举考试,所以魏晋唐宋以来特别流行。音韵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至金、元时期,韵母已逐渐简化,形成了并韵的风气,又因为
韵书有应试作文之用,便产生了106个韵目组成的《平水韵》。这106韵,元明清时被定为政府功令,不特为制作近体诗赋时的依据,并且作为一些工具书排检字词的编目。李氏使用这种编目方法编排历代地名,无疑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编排地名
以上平、下平、
上声、
去声、入声5部为纲,以《平水韵》106韵为目,全书卷次内容如下:
卷一~五:上平之一东、
二冬、三江、
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卷六~一一:下平之一先、
二萧、三肴、
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卷一二~一四:上声之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缺)、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缺)、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缺)、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卷一五~一八:去声之一送、
二宋、三绛、四寘、五未、
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向、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无)、二十一个、二十二宥、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无)。
卷一九~二○:入声之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局、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声韵分布
每一韵目下,同声同韵的历代地名汇编在一起,分别予以诠释。其地名下小注,“以时代先后为次,郡详其所属州部,县详其所属州郡。同地同名等以代,中隔以空圈。地异而同名者次之,隔以黑子”①。例如卷七韵目六麻下,同
韵字十八,计有麻、花、霞、家、华、沙、瓜、邪、嘉、瑕、衙、巴、葭、挝、靡、吾、杷、查。其“瓜”字条地名及释文如下:
地名及释文
黄瓜(北魏)县。秦州汉阳郡。○今甘肃秦州西南。
瓜(唐)州。陇右道。○今甘肃安西州东。●(元)州。甘肃沙州路。○今甘肃安西州治。
木瓜(宋)堡。陕西永兴军路环州。○(金)镇庆原路环州。○甘肃
庆阳府环县东北一百四十。●(明)司。贵州省
贵阳府。○今阙。按当在贵州
贵阳府境。
清代读法
清代地名声读,多沿用方言土音,与通行声读不同。李氏编书时,凡“《汉书》有注说可据,则依注分韵。晋、宋以下,别无注证,则以通行声读编之字之。”②“古今异体者,悉依各史原文编入,仍归一韵”③,如黝、黟;孤、觚、溪皆是。“若一字异音,则两韵分收”④,如“虹”分东、送;“共”分冬、送;“与”分语、御皆是。又“字有今韵所无者,各依编旁音纽附入”①,如羡入支,■入尤,邔入纸等。
地名选自
编入《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的地名,采自《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
隋书·地理志》、《新五代史·职方考》以及宋、辽、金、元、明五史《地理志》。除州郡、府、县外,唐、宋、金、元、明《地理志》每详镇、堡、羁縻州郡、长官司类,有“实地可据”者,皆“并列之”②。南北朝侨置州郡虽无实地,但“侨置之处多有可考,故即其附注在所,约略注释”③。
假众人之手编成
本书是假众人之手,断断续续编纂而成的。自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以上古《禹贡》三代、春秋、战国为经始,年余乃成。继检各史地志,别为录副而编以归韵,编写凡三四年乃既。继检《皇舆表》及《一统志表》,详其沿革,著之于图,皆得其实地,则又七八年。继会前代郡县注之每韵下,又三四年而后成”④。先后达16年之久⑤。14部《地理志》地名繁浩,编排时又无前例可供借鉴,工作难度很大,李氏
颇有“成之甚难,散失甚易”,“写之颇难,校之尤难”⑥的感叹。此书编成后,李氏曾打算将正史地名,“见于因事而非郡县者,悉编出之,亦以韵类之,籍可并入上古《禹贡》三代、春秋、战国诸地名”⑦。使诸史地名皆有归宿。因困难甚多,后来仅徐思锴成《晋书》一种,余皆未竟。
正如李氏本人予料的那样,“编长纂杂,诚不能无舛
谬漏舛”⑧。作为一部工具书,《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尚不能尽如人意。同治年间,李鸿章应刊刻《李氏五种全集》者之请,为之作序,指出其存在问题多种:
其书以史志为主
《史记》八书无地舆,故所载古国邑、秦郡县皆不录,而断自汉始。三国及梁、陈、北齐、周诸史无志,故梓橦、朱提置于蜀,武昌、建业创于吴,而统称晋郡。江阴、昆山,
梁县也;成安、固始,北齐县;
熊耳、灵泉,周县也,而统称隋县。数代之规,二志为总汇,而《晋志》特为疏略,如南广为蜀郡,沿于宋,《齐志》独无之;雍州之始平,广平之临水,皆不言魏立;其三国增置,晋革其名,如
云阳、莹阳、吴昌、广魏之属,益无所征也。又其甚者,晋代之制,如齐国有般阳,汶山之典乐本名白马,见《太康三年地记》;晋熙之怀宁、新治,豫章之豫宁,见沈约《宋志》;陇西之兰池,见王隐《晋书·地道记》,而志皆无征。且一书之中,传及,地志乃佚其名,如《陶侃传》为枞阳令,志无枞阳县;侃为荆州,领
西阳等郡,
陈頵、庾亮翼诸《传》皆云西阳太守,而志无有。
又况散见于他书,为《晋志》无考,如汉沙羡(音怡)县地,晋置沌阳县、渫阳县,晋太康中置;
越嶲、
灵关、道县,晋改护龙,见《水经注》;阴平有平武、梓橦之涪城,侨置,西充国益昌二县,见《元和郡县志》,不胜屈指,
颇有出于
毕秋帆《尚书新补正》之外者。
其在他史,遗佚亦往往而有,如《汉志》庐江郡自注
金兰西北有东陵,《水经》、《禹贡山水释地》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水经·沔水篇》又东过牛渚县南,注牛渚在
姑孰、乌江两县界中,而汉、晋、宋、齐诸《志》无金兰及牛渚、姑孰县名;又金女、大文、桃班、阳口、
历口之类,皆不见于诸《志》;元巴延潜兵入汉。屠沙洋,陷新郢,《宋志》乃无沙洋、新郢也。抑是篇所谓“皆得其实地者”,亦不能无憾焉。
《水经注》汉西陵在黄石矶,今
黄州府东南百里也,今释云在黄州西北。汉南安当即今四川乐山县治,今释云在
夹江县西北二十。安乐水源北经
安乐县界,又经符县下,北入江,今释符及安乐俱云在
泸州合江县西。又《旧唐书》
石首旧治在
石首山下,显庆初移至阳岐山下,按郦氏石首山乃调弦口东南之东山,邑志云县旧址在调弦口,往东山路是也。今自晋及明,统释云今
石首县治①。
《平水韵》
清代虽盛行《平水韵》,但实际读音多以北方官话音作标准,而地名声读又多沿用方言土音,因此本书在编排、检索、使用时,与实际读音和流行读音违碍之处不少。民国以后,废除科举,新文化运动肇始,新诗流传,一般说话唱戏也多采用“普通话”读音,声、韵、调系统日趋简化;加上检索方便的各类地名工具书不断涌现,《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遂被其它地理辞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