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是(法国)
梅耶(Meillet,Antoine)创作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5年。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全书分十章。根据各章所论述的内容,人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着重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成就和局限,总结和确定历史比较法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第二部分:第五至七章讨论方言研究、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与语言史研究的关系。第三部分:第八、九两章集中分析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和共同趋向,这有些类似当下所说的语言历时演变中的普遍现象。第四部分:第十章突出对新的方法的追求和强调研究当前语言变化的重要性。作者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想把那些可以而且应当在历史语言学中采用比较方法的条件准确地决定下来”。所以,该书对历史语言学的一次科学的总结。
作者指出以往的历史比较法有两个明显的缺陷,第一,难以确定语言变化的绝对年代,因为各语言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变化往往是经过一个长时期的酝酿之后突然有个大的变化;分化后的同源语往往还有平行的创新。第二,比较法只能认识变化的结果,不能构拟过渡时期的所有的变化,因为过渡时期的丰富繁多的创新在演变完成后就消失了。梅耶批判地吸收了在他以前的“波浪说”和“谱系树理论”的合理因素,指出:原始共同语不一定是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可能有方言差别,这要由现代语之间的差异类型来判断。他经过考察还发现可以用方言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进历史比较的技术。梅耶注重从具体语言的研究中总结语音和形态两方面的一般性发展规律,摆脱了对语言现象的孤立的考察而着眼于系统,注意音变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进一步作出因果性、规律性的解释。他通过分析具体语言的特殊音系结构与音变的关系,揭示了音系结构对具体音变方向的制约作用。讨论加强对正在进行的变化的研究,梅耶认为,这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现有的理论,与其说是以经过选择的材料为基础,不如说是以一些不完备的、模糊的和偶然的材料为基础。”要推进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要有扎实的材料作基础,就需要加强对正在进行的变化的研究。
该书在许多方面仍遵守着十九世纪初德国早期语言学家和新语法学派所制定的比较原则,即根据各种语言的对应规律去确定它们的亲属关系和发展过程,并且运用得很有效。可是在语言的比较研究中,无论是语音方面、形态方面或词源方面,都坚决废弃了他们那种只根据有关语言系统中的个别孤立事实进行比较的办法。他强调要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就必须从整个系统出发进行比较才能重建它们的“共同语”状态。他认为各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与它们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社会上的环境有极其密切的联系,绝不能像语言学上的进化论者那样把语言看作脱离社会而独立发展以至死亡的生物学上的有机体。因此说该书是对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进行的一次全面的讨论,也是对历史语言学的一次科学的总结。
安徽省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有几个不足,一是夸大形态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历史比较法的作用;三是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变化”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不过以上所述的不足,只是人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回望历史时所得出的结论,丝毫不影响对梅耶作为杰出的语言学家在那个时代对语言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他本人在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的评价。
梅耶,法国语言学家。1866年11月11日生于穆兰,1936年9月21日去世于沙托梅扬。为F·de索绪尔的学生。曾任法兰西学院印欧语比较语法教授(1906—1934)。梅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语言学界享有盛誉。研究范围包括斯拉夫语、亚美尼亚语、伊朗语、希腊语、拉丁语、日尔曼语、凯尔特语、波罗的语、亚尔巴尼亚语等,还研究过吐火罗语和赫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