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戏指压轴子的戏曲节目,一般是指戏曲的倒数第二个节目,常用来比喻令人注目,最后出现的事情。
解释
拼音:yā zhòu xì
(1).压轴戏是指整个故事中最精彩最具转折性的部分。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压轴戏亦称“ 压台戏 ”。 1.一场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节目。谓其质量最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
徐迟《牡丹》八:“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第二场在 怀仁堂 上演,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 张天翼 《欢迎会》:“我们这出戏是压台戏。”
(2).比喻引人注目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
瞿秋白《人才易得》:“前几年, 大观园 里的压轴戏是 刘姥姥 骂山门。”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四:“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他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如:你别以为事情就算完了,压台戏还在后边呢。
由来
压轴”本是京剧的“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 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称之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则叫“大轴”。
有以上五种名称的时代,京剧还不是像这样只演出两三个小时的,那时的京剧演 出是从大白天就开始——一般是下午一两点钟就唱开锣戏了。演到了一两个小时之后
,一些观众可能有点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剧目,给大家“提提神”,这就是“早轴子”。到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再唱一出热闹戏,叫叫座儿,这是“中轴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较重要的“正戏”,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结呢。所以,最好的“ 角儿”、最硬的剧目都要放在最后才拿出来。
一般来说,都是在倒数第二出戏放上最佳阵容的演出——这叫做“压轴戏”,它必须“压”得住阵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大量离开剧场的现象,一个一个观众走去,叫作“抽签儿”,大量观众离开就叫作“起堂”——这在剧团是非常可怕的失败!所以“ 压轴子”的都是好戏。
而“大轴子”则往往是一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能够给整场演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所以这出“大轴子”戏又被叫作“送客戏”。
由此可见:一般人将“压轴戏”当作重头戏来看,其实倒也并非全无道理的。当然说“压大轴”可能就更“科学”。
在旧时,倒数第二的压轴戏为全戏的重中之重,而当“角儿”形成之后,大轴则变为最重要,而压轴为第二位,现如今在乡野之间,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戏送客的旧风俗
节目特点
演出的各种戏目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演出的第一出戏叫开场戏,开锣戏,或者叫“帽儿戏”。如演员到某一地方演出,第一场戏,或前三场戏又称为“打炮戏”,也可写成“打泡戏”,都是剧团挑班的名角演出的拿手戏,即代表剧目。如只演出某一大戏中可以独立演出的一场戏或一个段落,称为折子戏。如连续几天演出同一剧目,每天只演出其中一个段落,如十本《大红袍》、七本《狸猫换太子》、
连台本戏《三国志》,统称为连台本戏。如一出戏里有两个主要演员,像《武家坡》、《四郎探母》,称为“对儿戏”。如下面一出戏的主要演员没有到场,临时要求其他演员演出的戏,称为“垫场戏”。如果是两个剧种,例如京剧与梆子同台演出,称为“两下锅”。如一出戏中有许多名角联合演出,像《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蜡庙》,称为大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