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苇莺(学名:Arundinax aedon):苇莺科、苇莺属鸟类。额羽松散,羽干伸延;嘴宽阔,基部宽度超过4毫米;嘴须非常发达,具副须;尾羽12枚,尾羽凸状甚著;上体羽橄榄棕褐色;下体羽近白色,微沾淡棕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褐色;脚暗铅褐色。
形态特征
厚嘴苇莺雄性成鸟上体羽自头顶至背、肩部均呈橄榄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转为鲜亮棕褐色;
眼先、眼周皮黄色;颊部和耳羽淡橄榄褐色,
耳羽区杂以淡皮黄色纤细羽轴纹;尾羽棕褐色,缀以不明显的暗褐色横斑纹,羽缘淡棕色;翅飞羽和覆羽均黑褐色,飞羽外侧羽缘淡棕色;翅上覆羽羽缘棕褐色。下体羽在颏、喉部和腹部中央均为白色,并微沾棕黄色;胸部和两胁、尾下覆羽均呈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均淡棕黄褐色。
雌性成鸟体羽色类似雄鸟,但较暗淡。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黄褐色;脚暗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32克,♀19-28克;体长♂166-200毫米,♀168-193毫米;嘴峰♂13-16毫米,♀13-16毫米;翅♂74-80毫米,♀72-80毫米;尾♂73-90毫米,♀80-89毫米;跗蹠♂26-30毫米,♀25-32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
指名亚种与东北亚种相比较,体色较淡,较多橄榄色,体型较大,翅较长,♂♂81-86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喜欢在河谷两岸的小片丛林、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尤其在山区较为开阔的河谷灌木丛和草丛中较易遇见。在散生有高大树木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丛林和草地灌丛中也常出入。但不喜欢稠密的大森林。迁徙或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林缘、路边、岸边灌丛、草丛中,有时亦见于村寨附近的树丛中。
生活习性
厚嘴苇莺和其它苇莺一样,常单独或成对地在茂密的灌丛、草丛中活动和觅食,行为隐蔽,行动迅速敏捷。在繁殖季节,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树枝上鸣唱,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有时也模仿其它鸟的叫声。
主要食物有
鳞翅目、
鞘翅目、
直翅目、
半翅目等昆虫,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鳞翅目成虫及幼虫,以及甲虫、
象鼻虫、蝗虫、
蝽象、蟋蟀、蚂蚁等。偶见有蜘蛛、
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食物中87.5%是昆虫,主要是蝗虫,占50%;其次是鳞翅目昆虫、蚂蚁、蝽象等。此外,尚吃一部分杂草残叶。
分布范围
世界
繁殖地:中国、蒙古、俄罗斯(中亚区和东亚区)。
留鸟:孟加拉、柬埔寨、印度、朝鲜、韩国、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游荡:不丹、埃及、日本、马来西亚和英国。
中国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博克图、扎兰屯一带)、黑龙江(哈尔滨、兴安岭)、吉林(长白山)、辽宁(本溪、朝阳)(繁殖鸟)、云南(腾冲、盈江、潞西、昆明、蒙自)(
旅鸟)、迁徙经河北(昌黎)、山西、陕西(定边、榆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香港、江西和福建。
繁殖方式
繁殖期于5月中旬至8月初。迁入繁殖地后雌雄亲鸟常成对地追逐于灌丛中,逐渐形成配对。营巢多在河边两岸较为平坦且散生有老龄树木的灌丛、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杂草丛生、林下木发达的
忍冬、野蔷薇、
绣线菊、
山丁子、山刺梅、
榛子等灌木上筑巢。营巢多由雌鸟进行,行动极为隐蔽,常在巢的附近就地取材。常用草茎及纤维缠绕在灌木的枝杈间,利用灌木茂密的枝叶将巢掩盖住,一般很难发现。巢距地面在1.2米以下。巢呈碗状,结构较为疏散简陋,主要由于草叶、茎、植物纤维和根须构成,内垫以细软的草根、草茎。巢的大小为外径10-12厘米,内径7-8厘米,高7.5-8.4厘米,深6-6.5厘米。每个巢需费时6天左右方能筑成。
一般筑完巢当天即开始产卵,也有筑好巢后几天才开始产卵。日产1卵,每窝产5-6枚卵,卵呈淡粉红色或白玫瑰色,缀以大小形状不一的紫褐色斑和纹,尤以钝端密集。卵的大小为(21-23)毫米×(16-18)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1-14天。育雏期13-15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厚嘴苇莺的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普遍却常见,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河谷很常见,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的非繁殖季节也很常见(del Hoyo等人,2017年)。据估计,在韩国迁徙时全部复杂数据类型规模小于约1,000只,在俄罗斯迁徙时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约50-1,000只(2009年)。
趋势理由:由于持续的栖息地破坏,认为种群数量正在下降。
各地发现
2023年11月,雄安新区鸟类监测工作人员和鸟类学研究团队、志愿者在白洋淀新观测到野生鸟类厚嘴苇莺。
参考资料
厚嘴苇莺.Oriental BIR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