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法大学
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中法大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原为理藩部旧址,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蔡元培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与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中法大学。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并在此处建造新衙门。
民国六年(1917年),留学俭学会与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设立。
民国九年(1920年),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移文科于理藩部旧址,改称服尔德学院。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改为中法大学文学院。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法大学被日伪政府勒令停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法大学迁回北平,并复课。
1949年后,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
1950年,国立北京中法大学停办,文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2012年,原中法大学改造为艺术机构“艺术8”。
2019年,原中法大学腾退办公功能。
2021年10月1日,原中法大学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原中法大学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北部校部及南部教学主楼两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
北部校部
北部校部是清末理藩部旧址,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调大脊,简瓦屋面,上有吻兽,当心间为大门,两次间前为檐封墙,上饰八角窗。正对大门的礼堂为二层南北向楼房,硬山顶,清水砖墙,西山墙为主入口,前接连房,面阔十一间,正中三间出抱厦。
南部教学主楼
南部教学主楼为楼房,沿街布置,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南北总长为78.48米,东西总宽为21.54米,建筑面积5414平方米。地上三层布置相同,地下室在西半部,屋顶为平顶,平面呈对称布局,沿街有单独大门出入。主要大门位于西立面中央,进入大门厅后有平行双分式楼梯,在中间走廊的两侧布置教学和办公用房。走廊南北尽端有次要出入口可通往院内,南北入口东侧为次要楼梯间。入口大门同两侧凸出体之间,接以围墙,在楼前形成两侧约4米宽的地下室屋面。入口门头与两端顶部都采用中式影壁墙的形式。建筑立面横向展开,纵向分为五段,而上下则为三段式,中央部分凸出较高,最高处为19.43米,两侧塔形上部冠以盝顶式小披檐。南北两侧门处,做成中式卷棚抱厦式。
历史文化
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文物价值
原中法大学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酝酿成立的一所大学,是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原中法大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27日,原中法大学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022年8月26日,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第六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原中法大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2、60、82、141路公交车,在亮果厂站下车前往。
被市内乘坐地铁6号线,在中国美术馆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原中法大学约1.8千米,驾车约9分钟。
参考资料
.北京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1 07: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