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
新生儿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这些反射能够反映出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
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而当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又会重新出现,从而出现
病理反射。
定义
原始反射是由脑干控制的自动及刻板的动作,这些反射是负责管理胎儿及新生儿的肢体运动,它们需要被抑制及整合,从而使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适当的发展。婴儿需要透过进行有韵律的身体律动,不断重复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有些早期异常也可从这些
反射的变化中看出来。如你把拇指同时压在新生儿的两侧手掌,他的嘴会张开,并向前低头、有闭眼的动作,这叫巴巴啃,这种反射在出生后即已出现,6周后会逐渐减弱,如果生后4个月仍持续存在,则表明有脑部病变。
当你用手指抚摸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转向抚摸的这一侧并张开其嘴。新生儿来到世界的一个重要本能是“准备吃”,而觅食(或寻找)反射就是为了使其容易获食。
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下,母亲将新生儿抱在怀里,使新生儿左颊触碰其母乳头,此反射先会引起婴儿(婴儿食品)将头转向左侧,并张开上下唇,然后寻找并咬住乳头开始吸吮。这种生后即出现的反射叫原始反射(又称新生儿期暂时性反射),这类反射是新生儿生后所特有的本领。随着年龄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育,这些反射会逐步减弱消失。
除了新生儿,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使低位运动中枢失去高位运动中枢的调节,使已被抑制、在脑发育未成熟时才存在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成为
病理反射。
反射分类
大多数反射如果在生后3—4个月仍继续存在,则提示有脑的病变,有些反射如颈肢反射在6个月后会消夫。除以上所提的巴巴啃反射及觅食反射外,这类反射还包括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颈肢反射及自动踏步等。
拥抱反射--当突然改变新生儿的姿势时,或者当他听见大的声音时,他会(1)双臂外展,手指伸开;(2)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3)有时伴有啼哭。
握持反射--安静觉醒的正常新生儿很容易引起握持反射,可将你的双食指或小指分别自新生儿两手的尺侧缘伸进手心,轻压其手掌,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
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
正常情况下两个月消失。一些学者认为握持反射代表着一种进化的适应。新生儿有这种能力是在设法“保护”自己。
在某些情况下,你的宝宝甚至能支持其自身体重并在帮助下拉向坐位。 此外,对有直立能力的新生儿,当其足接触桌面支撑直立时,将出现自动踏步动作,一般先迈出左足,然后右足跟上,踏步良好时像散步一样,有的甚至会走10余步,使父母惊叹不已。
新生儿与成人共有的其他反射,如情感改变时会出现恐惧、心跳增快等;当你用羽毛去刺激他的鼻子时,他们就会打喷嚏;当食物误人气管就会咳嗽;多食后
肠蠕动亢进会使大便次数和量增加。
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偏瘫患者身上,则可能出现病理性的原始反射。
紧张性颈反射,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当颈屈曲或伸展时,双上肢产生与颈同样的运动,双下肢产生与颈相反的运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当颈旋转时,面侧的肢体趋向于伸展,而枕侧的肢体趋向于屈曲,又名“拉弓反射”。
同侧屈伸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刺激上肢近端伸肌可引起同侧下肢伸展的倾向;相反,刺激上肢近端的屈肌可引起同侧下肢屈曲的倾向。
交叉屈伸反射,当一侧肢体的伸肌收到刺激时,会引起该肢体和对侧肢体的伸展倾向;当一侧肢体的屈肌收到刺激时,会引起该肢体和对侧肢体的屈曲倾向。
阳性支撑反射,当足底收到刺激时,引起踝关节跖屈及膝关节、髋关节伸展。
紧张性腰反射,指骨盆固定时让患者躯干上部旋转,躯干转向侧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而对侧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肌张力增高。
正确应对原始反射
出生---6个月:
婴儿这些出生后自发进行的反射动作和律动是其大小肌肉、情绪、语言、视觉及大脑发展的最重要基石,没有这些原始反射,其后孩子的身、心都不会健康发展。
出生后6个月: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6个月后,大脑皮层发育基本成熟后,这些原始反射大都会消失。但若反射依然存在,则是其神经系统中枢尚未成熟、结构存在缺陷的表现。需要通过对其身体进行有韵律的身体运动(国外称之为韵律运动)来对这些反射进行整合或积极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