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法是中国传统武术拳法,最早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
轩辕黄帝,亦为太极拳源头。
简介
根据
蛇和
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
华山太极拳”等。
张三丰(1247~?)祖师1324年到武当山,调神九载,道始成,人称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后人称为道教邋遢派。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编成为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既有养生、又有技击的系统完整的原始太极拳法。该法被道教邋遢派尊为主要功法,从此在道教内部代代秘密相传,世俗难以问津。
辛亥革命后,娥眉道人高虎臣在北京哈德门外火神庙住持,其曾经收了几个俗家弟子,原始太极拳法始流入社会,只可惜原始太极拳法老拳谱原本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98年道教邋遢派功法第八代掌门人,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骆巨方道长鉴于老拳谱的无处找,为不使此拳法失传,根据恩师安声远道长的传授,回忆整理出了“原始太极拳法”新拳谱。
老拳谱由动、静、快、慢四个部分组成。新拳谱在编排时删去了一些重复动作,在次序上又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将其整理成动、静、快三个部分。动部原有十三个动作组成,称前十三式。整理时删去了几个技击动作,增加了几个养生动作,成为系统完整的养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转还阳功法”,仍有十三组动作。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也有十三组动作组成,称后十三式。慢部老拳谱上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这次整理时,把它作为静部的收势。
老拳谱
老拳谱中的静部是原始太极拳法的主体,现由骆巨方道长整理编成二百零二个动作。
(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颏皆通。
(二)静部:它是技击的主要部分。
(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
(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
(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
(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