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质量分为绝对原子质量和
相对原子质量。绝对质量指的是1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也可以叫做原子的绝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
相对质量,即以一种
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
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这种碳原子可简单地用12C表示)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amu或u)有时称统一原子质量单位,或
道尔顿(Dalton,Da,D)是用来衡量原子或分子质量的单位,它被定义为碳12原子质量的1/12。
1 u = 1/NA 克 = 1/(1000 NA) 千克 (NA为
阿伏伽德罗常数) =1.66053886×10^-27 kg ; “amu”这个符号一般出现在较老的文献中。在书写原子量的时候经常不写任何单位,而将原子质量单位作为默认的单位。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文献中(特别是描述蛋白质的时候),一般使用道尔顿这个名词,或者使用Da。由于蛋白是
大分子,他们通常有上千
道尔顿的分子量,这时候使用kDa(千道尔顿)作为单位。
按照
国际单位制的规定,质量单位是“千克”。例如:1个
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kg。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使用都很不便,于是创立了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C12的质量*1/12)。通过科学实验测得,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那种
碳原子12C的质量是1.9927×10-26kg,它的l/12为l.6606×10-27kg,所以: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1.6606×10-27),根据这一关系式,可计算出任何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即原子的相对质量)比用原子质量(即原子的实际质量或
绝对质量)来描述原子的性质要方便得多。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认为是原子内
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目前发现的质量最大的原子质子数不超过117个。
本表数据源自2005年IUPAC
元素周期表(IUPAC 2005 standard atomic weights),以12C=12为标准。
原子质量与质量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不得等同看待。原子质量可取不同单位,比如:氢原子质量是1.67357×10-27㎏或1.00783u;氧原子质量是26.56059×10-27㎏或15.99491u。由此我们看到,所有原子(或原子核)其质量单位若取原子质量单位u,其质量数总是非常接近一个整数,如1.00783接近1;15.99491接近16,并且这个整数恰好是那种原子(或原子核)的质量数。其实,原子质量数就是指原子的质量是原子质量单位的多少倍(近似)。
⑴ 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量,而原子质量数是无单位的; ⑵ 严格地讲,原子质量数所表示的质量并不等于原子质量。 配平核反应方程的依据是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这是因为在核反应中核子是不会凭空消失的,它们只能相互转化(质子转化为中子或中子转化为质子)、或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核。既然反应前后总核子数是不变压的,那么反应前后总质量数也是不变的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最早建议使用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来作为原子量的单位。质谱仪的发明人弗朗西斯·威廉·阿斯朗(Francis William Aston)后来使用一个氧16
分子质量的1/16作为单位。
在1961年之前,物理原子质量单位被定义为一个氧16原子质量的1/16,而化学原子质量单位则被定义为一个氧原子(计算了不同的氧
同位素丰度)质量的1/16。这两个单位都比现在使用的统一原子质量单位小一些。统一原子质量单位是由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在1960年以及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61年所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