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使馆旧址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5号,原为纯公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建为法国使馆。
历史沿革
清顺治年间,纯亲王府始建。
清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法军占领肃王府。同年11月,清政府被迫签订《法中北京条约》,允许法国在北京设使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国租借纯公府,改建为法国使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法国使馆在战火中到损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法国使馆进行扩建。
1950年,法国使馆由中国人民政府接收。
建筑格局
法国使馆旧址现存中央喷水池、大门和4栋配楼,大门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4栋配楼对称排列,为法国乡村别墅式,木构两层,有木外廊,也有砖做连续券廊。
建筑特色
法国使馆旧址中的各个建筑附加结构并不统一例如它们的立面不同,不同位置凸出的外飘窗也不同,外廊、栏杆、屋顶等都各有特色。另外每个建筑在装饰细节上也千差万别,例如有的在一层窗券拱脚位置加装石材的脚线,横贯整个墙体,有的则在二层窗梁一线采用石材做框罩等。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整体由清水灰砖砌成,为单券凯旋门式,局部用青石进行装饰。中央门洞两侧用砖砌有粗大的壁柱,向外凸出,整体呈梯形墩状;柱础、柱头都是简单的方墩,柱身的装饰非常简单,只是采用了一些凹槽设计,这与柱头的竖条状装饰相互点缀。中央门洞上部为平缓的半圆券拱脚用石材进行承托,两侧的圆形倚柱柱头设计为爱奥尼柱式。大门上部浮雕着卷草龙图案,还有多层次的古典檐口,顶部还有砖砌的女儿墙大门放置着一对中国石狮。
主楼
原主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平面为“U”字形,带地下室,灰砖清水墙,局部以青石装饰,坡屋顶上有高耸的烟囱。体型对称、东西两端略向前凸。底层南面为连廊,以1:3的大平拱与单拱相间隔,二层连廊则为间距较密的柱廊。整个立面形成较强的韵律感。底层中央部分有三个大平拱券洞与较小券洞交替,拱角立于青石立柱上。底层东端为前厅及楼梯,西端为大餐厅及厨房,中部为大、小二个会议厅,两者可分可合。二楼主要为办公用房。现主楼已被拆除,原址新建一体量相似的二层楼。
官邸楼
法国使馆旧址院内四栋官邸楼,皆为二层楼,灰砖清水砖墙,配以石材装饰。其中三栋位于花园东侧,但东北部的一栋与其他二栋不在一条直线上,而花园西侧一栋与东侧也不构成横轴关系。
文物价值
法国使馆旧址是在纯公府的中式建筑基础上修葺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式形制和体量,为研究清晚期的使馆与王府的结合建筑提供了实物参考。
文物保护
1995年10月20日,法国使馆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法国使馆旧址在内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法国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5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103路公交车,在台基厂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8号线,在王府井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法国使馆旧址约3.5千米,驾车约1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09: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