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清志(1912-2001),女,原名原青子、前岛清子,祖籍日本东京。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第一位日语播音员,早年曾从事日本革命工作。1937年,来中国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八路军华北干部训练班担任日语教学工作。1938年春,在唐天际领导的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任敌工科长。1941年12月3日,担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播音员。抗战胜利后调东北局工作,先后在大连、本溪参加城市恢复与银行接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省委工作,1965年离休。2001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人物经历
原清志并不是中国人,她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相继离开了人世。18岁时,她与一位名叫吉元七郎的日本共产党员结了婚。“九·一八”事变后,她的丈夫因反战被关进监狱,就在女儿道子出生后不久,她的丈夫也不幸去世了,那一年,原清志才23岁。后来,她进了一家书店做店员,结识了中国进步留学生程明升,两人相爱并结了婚。程明升毕业后回到中国参加了抗战。原清志长期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认识到丈夫和他的同志们所做的都是伟大的事业,于是,她便抱着女儿道子也来到了中国,毅然地随丈夫一起参加了八路军。
1941年初春的4月,原清志和程明升双双调往延安。原清志在朱德总司令(已在1940年5月返回延安)的直接关怀下,进入八路军总部总政治部敌工部所属的日本工农学校工作。程明升则调到总参谋部三局(负责通信联络)所属的通讯材料厂任厂长兼工程师。位于宝塔山下日本工农学校,是一所教育、改造日军战俘的特殊学校。校长是著名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冈野进),一批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的八路军干部担任各课教员。原清志先在这里教日语,不久就参加了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的筹备工作。
新华广播电台设在延安城西北38里的小山村王皮湾村。动力间、机房、播音间都分布在村对面半山上新开凿的石窑和土窑里。器材、设施都很简陋,播音间约6平方米,摆着一张像小学生课桌一样的旧桌子和一个小板凳。为了隔音,墙面用当地产的土毛毡包着,整个窑洞黑黑的,只有一点光亮从窗户照射进来。原清志住在延安,每天骑着那匹黄马去王皮湾,做着开播的准备工作。她仅上过5年小学,中间多次休学,日文功底较差,日语发音也不很标准,为了完成任务,她每天抱着一本日文辞典查来查去,有时一篇稿件要查上几个小时。她还拜野坂参三等日共领导人为师,苦学标准口语发音,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日文和口语水平有了较快提高,能顺利胜任工作了。
1941年12月3日,29岁的原清志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对外播音。当她走进播音间,用日语播出“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台号时,她非常激动。她觉得,她是在用另一种形式向日本帝国主义宣战。她播报战局真相,播报解放区的火热斗争,也播报了许多觉醒了的被俘日军官兵写下的悔罪、自新的文字。这些发自内心的愧悔交并的文字,深深震撼了她。她哭了,听到广播的许多日本兵也哭了……原清志后来说,她当时只想用她的声音让更多的日本兵明白战争的真相,感召更多的日本兵走进反战的行列。她的心愿实现了,后来真有许多日本兵听到广播后投身到反战的斗争中。多年从事日语广播的陆汝富老先生曾说过,原清志女士在延安窑洞里传出的声音,成为当时瓦解日军的一大武器。 “她……用自己的声音告诉日本人战争的真相,哪边是真理,很有说服力。(广播使)好多人受了影响。”日本军方得知延安电台用日语进行反战宣传后,开始用大功率电台发射电波进行干扰,于是原清志和他们打起了“游击战”——利用日军电台干扰的间隙进行播音。这样她就要更长时间地守候在播音间里。坐在那样一个用土毛毡包着的幽暗窑洞里,其中的孤寂和单调可想而知,可为了抗战、为了播音,原清志忍受着这一切困难。原清志的日语播音持续了半年多时间。之后,她仍回到日本工农学校工作。原清志没有想到,她因此创下了中国的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对外广播的播音员。1995年3月5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在经过缜密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将原清志的第一个播音日——1941年12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的开播时间,比原定的1947年9月11日整整提前了6年。
晚年的原清志,由于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她的跨越国界的正义,她的传奇般的人生,她为中国广播事业史书写的精彩一笔,令人们震撼、激动,油然而生敬意。人们赞扬她,敬重她,而她却不止一次地这样说,她已经是中国人了,她从来都认为当初选择来中国是她一生最好的选择,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是她一生的荣幸。
2001年金秋十月的一天,这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旅程,终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