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南湾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沙塘布村、吉厦村、樟树布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戴姓先祖戴集才从吉厦村迁移至此建村。原名吓村,别名桂花村、沙湾村、沙湾,1990年正式改名为厦村。该村地处丘陵地带,西北面、北面为山岭.山上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林,种类繁多;有梧桐山,海拔973.7米;沙湾河从村北面流过;附近有深圳水库。
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1949年10月,属宝安县第三区沙湾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1月,属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华区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布吉公社;1983年,属布吉区;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2004年,属布吉街道;2006年,属南湾街道厦村社区。世居村民主要有戴姓和张姓。第一大姓为戴姓,早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海丰,再从海丰迁移至宝安,后迁至吉厦村;清康熙三十四年从吉厦村迁移至此地。张姓源流不详。
民系方言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356人,其中男性240人,女性116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01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8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2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0人,主要分布在牙买加、法国。归侨4人。
经济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水果为主,兼种红薯、木薯、小米、花生等。
改革开放以后,集体农业经营转向租赁和股份制,以厂房出租和管理为主。村民转向建筑、餐饮、商贸、服务、房屋出租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辞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有价证券等,观样古寺后面有2果树的100多年的大格附。
传统民居
代表性民居厦园碉楼院,始建于民国时期,坐东朝西,一碉楼一拖屋。碉楼位于北侧,高4层;拖屋四开间,斗廊齐头三间两廊,正面顶部有山墙,脊饰博古。保存基本完好。
民国时期,该村建有桂花学校。整座建筑朝西偏南25度,面阔10.5米,进深7米,由一碉楼一拖屋组成。碉楼高4层,拖屋仅剩一门楼,门额书“桂花学校”四字。
观祥古寺,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于2010年,现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寺为五间一进三出的客家传统建筑,面阔21.6米,进深18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顶,博古脊,绿琉璃剪边,无前后檐装饰和梁架;设一正门两边门通两边跨院,正门石门框内嵌木门框,木门框素面无饰,门上石匾额阴刻“观祥古寺”四字;正门和两边门之间留夹间,明间宽5.3米,两边门(院)宽4.7米;正门两侧分别是文昌宫、武帝宫,据说,曾立有文昌帝和关公的雕像;正门有屏风,屏风后面是一尊弥勒菩萨像,右侧设有直径达1米的大钟,一尊书驮菩萨像仁立于一旁;后有一天井,供奉观音菩萨。古寺门前原有道围墙,形成一个院子,院子前面有一块坪地。古寺右侧有一座山庙,庙前有口水井,终年有水,清凉甘甜。
传统文化
村中存有《戴氏族谱》,由戴家荣纂修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地方特产
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米通、油角、糖环,花生。茶果、年糕,清明节的茶果。
艾粄,农历六月初六的糍粑,小孩满月时用于招待客人的手指糙等。特色农产品有柿子、李子。青构、废萝。
地方建设
龙岗大道、丹平快速S203线,丹沙路经过该村。1965年通电,1979年通自来水,1983年通电话,2004年通互联网,200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内有2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2015年,沙湾实验小学有6个年级、43个班,在校学生2178人、教职工133人;沙湾小学,6个年级、24个班,在校学生1206人、教职工85人;天天幼儿园,在园幼儿376人、教职工49人;安吉儿厦村幼儿园,在园幼儿360人、教职工45人;华贝幼儿园,在园幼儿285人、教职工38人。村内还建有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厦村图书馆等。
地方习俗
每年清明节,村民到山岭的祖坟处祭祖(拜山)。2000年实行殡葬改革,全村土坟迁移至沙湾墓园,清明改为去沙湾墓园祭祖。另有重阳节祭祖活动。
该村流传着有关观祥古寺的掌故。据传,莲塘、大望和周边的村寨村民自产的粮食、六奋等物品运到东门、香港元朗等地经过沙湾时,都会放下货担,歇脚小憩。于是就有人在此搭茶亭,摆小摊,建房开铺经商。后来有一位高僧在此倡建观祥古寺。古寺落成后,寺市相托,商贾云集,逐渐形成沙湾墟。
地方事件
1943年12月24日晚,抗日游击队埋伏在桂花学校周围,对驻扎在该村的日伪军发动袭击。一场血战,9名游击队员牺牲。后人为缅怀英烈,在该村后山坳建立烈士墓碑。
代表性人物
张新有(?—1944),烈士,1943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次年在沙井作战时牺牲。
戴观信(?—1945),烈士,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次年在福永税站作战时牺牲。
戴冠奎(?—1946),烈士,1942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任东江纵队代理指导员,1946年在紫金县城作战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