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志
厦门大型资料性工具书
《厦门市志》是解放后第一部全面反映厦门历史和现状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该书在历经长达20年的编纂之后问世,是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丰硕成果。
内容信息
《厦门市志》门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采编之审慎,文字之凝练,堪称“一方百科全书”,它浓缩了厦门从海岛渔村到通商口岸,从海防前线到经济特区的沧桑岁月和历史跨越,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市情、科学决策的历史借鉴,是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地方历史,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参考材料和乡土教材。同时,《厦门市志》还可以作为置业向导、投资指南、旅游手册和城市便览,为广大的海内外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一条捷径。
创作背景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的功能,是了解一方自然风貌、经济发展、政治嬗变以及民情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厦门历史上曾多次修志,保存下来的有乾隆《鹭江志》、道光《厦门志》以及民国《厦门市志》(未刊稿)。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厦门的历史文脉,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编修厦门市志。1983年6月,正式成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动员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先后完成了一批专业志、部门志及专题资料汇编,为市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从1997年起,厦门市根据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加快市志编纂进度,全体编纂人员夜以继日,辛勤笔耕,字斟句酌,数易其稿,终于成此六百余万言之洋洋巨帙。
地方历史发展
厦门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厦门岛上就有早期人类生活的遗迹。唐代中叶,中原汉族辗转迁来厦门,在岛上拓荒垦殖、繁衍生息。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在厦门驻军设防。明朝初年为防御倭寇侵犯,在厦门设置永宁卫中、左二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在此兴建城堡,命名为厦门城。从此,“厦门”的名字正式出现在祖国的版图上。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安营扎寨,操练水师,并以此为基地跨海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厦门也因此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厦门人民为争取生存的权利和捍卫民族的尊严,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甚至不惜流血和牺牲。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渡海,浴血奋战,将红旗插上了厦门岛,饱经苦难的厦门人民终于翻身做了主人。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里,因两岸对峙,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厦门成了海防前线。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厦门军民用鲜血和忠诚,为年轻的共和国换来了相对安宁的和平建设环境,厦门也因此被誉为英雄之城。
厦门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是一座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厦门人民曾以“移山填海”的精神修建了高集海堤、集杏海堤和鹰厦铁路,建成了后江埭工业区、杏林工业区。经济特区的建立更给厦门插上腾飞的翅膀。特区建设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高居全国第一,跻身全国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和世界集装箱大港30强行列。20多年来,厦门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提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被广大的海内外朋友誉为“最温馨的城市”和“中国最适宜投资和居住的城市”。
参考资料
福建省情资料库厦门市志序言.福建省情资料库官方网 .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06:05
目录
概述
内容信息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