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是日本女作家
吉本芭娜娜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失去了所有亲人后,在田边一家的帮助下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
内容简介
美影幼年失去双亲,与祖母相依为命,当祖母去世后,她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厨房成为美影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的唯一渠道,每天只有在厨房里,头枕着冰箱聆听着轰鸣的声响,她才能昏然入睡。现实退避到虚无缥缈的位置,只有厨房方能让她触摸到生命的存在。这时,祖母生前很喜欢的一个大学生田边雄一将她收留到自己家中。雄一的家庭也曾受到过重大打击,他现在的“母亲”惠理子原来是他的父亲。雄一的母亲去世后,他做了变性手术成为“母亲”。在这个虽然有些异常但充满温情的家庭里,美影一点一点地逐渐恢复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她开始独立生活。
创作背景
《厨房》创作时期,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最顶峰,口本国内兴起投资热潮,经济高度增长,日本文学也变成一种商品或娱乐形式,浮躁华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大多是经济高度增长背景下,精神极度空虚的人物形象,理想的世界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带给了他们无尽的孤独感,吉本芭娜娜初期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人物介绍
樱井美影
主人公樱井美影是一个孤儿,父母在其幼年时死亡,祖父在其上初中时去世,祖母也在其上大学后去世,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一天,一个在祖母经常光顾的花店打工的年轻人——田边雄一敲开了她家的门,并邀请樱井美影到自己家中玩。樱井美影接受邀请,在田边雄一家中住下。二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介乎于普通朋友和恋人之间的暧昧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樱井美影从自己以前的男友宗太郎处得知,田边雄一曾经有过女友,并且田边雄一常常把女人比作喜爱的钢笔。樱井美影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世上可能有喜欢钢笔喜欢得要死的人”,并开始同情田边雄一,认为其是因为与前女友之问产生隔阂才分手的,同时感到自己并没有与田边雄一谈恋爱,二人只是一种超出普通朋友的关系。
惠理子
小说中另一个怪异的存在是田边雄一的“母亲”惠理子。她实际上是田边雄一的父亲,在其母亲去世后,感到“已经无法再喜欢上别人了”,所以做了变性手术,变成了女人。对于惠理子而言,恋爱的时代已经过去,她虽然在同性恋酒吧工作但却不是同性恋。一天,惠理子告诉樱井美影,“雄一说你像他以前养的小狗,他没有把你当作人来看待,而是当作一直生病的小狗,所以才把你领到家里来”。可以说,作者之所以在小说中设定了惠理子这样一个人物,其目的在于将樱井美影和田边雄一裹挟到远离恋爱的世界。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厨房》的主人公美影一出场,死亡便接踵而来。父母早逝、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如果说什么事情最能将一个人置于最无助绝望的境地,无疑是亲人和至亲朋友以及恋人的死亡了。人们如果在遭受死亡这样最不幸的事情之后,仍然心存希望,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一步步重新站立,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所不能战胜的呢?吉本芭娜娜是想通过作品人物美影走出哀伤,惠理子后来乐观的生活态度,雄一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来向人们传达她对美好生命的拴释,给人们心底注入温暖的人性力量。也即“克服死亡阴影的过程就是在精神上获得拯救的过程,这正是芭娜娜试图在创作中表现的主题”。
此外,死亡对人的情感冲击更能使人冷静的思考,敲打人们的灵魂,如同悲剧的结局更能震撼人心的力量,更发人深省一样。死亡是多么让人措手不及,人的命运多么容易遭到改变。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造访时,人们一直以为坚不可催的亲情和爱情却摇摇欲坠。在纷繁无常的现代社会,人们究竟能够相信什么?吉本芭娜娜对人们提出如此引入深思的质问。目此,她引用孤独和死亡意象并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文学手段,而是“吉本芭娜娜文学中人物死亡的表象,是研究社会冰冷与残酷的象征”,这正体现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当今社会正在向现代化和多元化迈进,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许多人投身于竞争与忙碌之中,为实现人生价值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一面。然而在其反面,也存在着都市冷漠等客观现实。我们可能拥有工作上的搭档、生活中的伙伴,但却很难找到真正能够与你的心灵相知的对象,难以找到让你在失意之时获得心灵抚慰,疲惫之时放松身心的地方。这种孤独感侵袭着每一个人。生命本质意义的忽视与心灵归属感的缺失,俨然已经成为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普遍问题。
艺术特色
作品题材来源子日常生活。《厨房》的所有题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如主人公美影痛失所有亲人后,极力平淡地过好日常生活,她看她喜欢的电视节日,每天来往于学校和打工地之间,热衷于烤面包。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的,平淡而流畅,没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尤其是文中出现了大量对厨房和美食的描述。就像作者以最普通的《厨房》为题一样,它是最能代表日常家庭生活的地方,越是“蔬菜屑”多,又越是“脏”的地方,也越是最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主人公钟情于厨房,更珍惜为家人做出美味的每一餐饭,更留恋跟家人—起度过的每一天。对吉本芭娜娜来说,厨房是人生中所有的喜悦,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作家的家庭观和生活观。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厨房》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倾诉主人公的个人体验和思考。作品体裁看起来类似随笔,但实际采用虚实界限暧昧不清的语言表现形式,如实地记录了同居、变性人、同性恋等争议性话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认为是作者本人,《厨房》中所有场景全部来自“我”身边。这与日本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文学大多具有此等喜好与特征也不无关系。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心中的苦闷与孤独,在孤独中探索生存的意义。
结构松散,带有“自传性”叙事特征。从《厨房》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近乎独白式地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描绘得淋漓尽致,独白的同时却生发出细跃且引人入胜的共鸣。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特有的文体。在情节上比较单一,结构上也显得比较松散,随处可见类似于随笔似的感想和见闻。
主题上欠缺社会性。《厨房》基本上用于内心独白式的治愈系小说,也正是因为过于强调自己内心,不可避免地欠缺社会性。主人公对周围毫不关心,只讲述日常琐事中作家本身的人生观和随感。
《厨房》重视描绘纯粹的自然和现实的表象,对作品中的登场人物不做任何有关是非曲直的评价,只探索另一种自己,即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简而言之,作家所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尽管有时候是难于启齿的丑陋的内心。所以,通篇看不到厨房以外的世界,社会是什么样的,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社会问题,诸如此类的话题一概不得而知。当然,也丝毫感觉不到主人公恢弘的历史观和使命感。缺乏社会性。
作品影响
《厨房》自1987年问世后,便接连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1987),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1988)名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1989),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售出120万部,并且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出版。
作者简介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1987年以《厨房》获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后陆续获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1993年获意大利SCANO奖。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关注,掀起“芭娜娜热”。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圣所》、《哀愁的预感》、《斑鸫》、《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