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伍,汉语词语,出自《周易本义》。“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源于周易
系辞上传。
词语释义
《周易本义》曰:“参者,三数之也;伍者,五数之也。既参以变,又伍以变,
《荀子》曰:“窥敌制变,欲伍以参”。窥敌制变:偷偷侦察战场上敌军编制队形的调动和变化情况。欲伍以参:企图、准备将自己的队伍、兵力穿插、加入战斗中。这里的“参伍”也是“参插”的意思。
《韩非》曰:“省同异之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要想清醒了解相同的言论和不同的意见,用来分别谁是朋友和谁是异党。可以偶尔采取朋友和异党参插任用的人事手段来验证“言论”和“不同的意见”的真伪。用以分辩和判断双方所陈述的言论是否属实。这里的“参伍”也是“参插”的意思。
《史记》曰:“必参而伍之”,又曰“参伍不失”。
《汉书》曰:“参伍其贾,以类相准”
伍:天数一、三、五、七、九为一伍,地数二、四、六、八、十为一伍。
参伍:就是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互相参插。
参插的方法是:地数二插入天数一、三之间;地数四插入天数三、五之间;地数六插入天数五、七之间:地数八插入天数七、九之间:天数九插入地数八、十之间。天数七插入地数六、八之间;天数五插入地数四、六之间;天数三插入地数二、四之间。
又 参伍
中医学术语。参伍,即三五。
⑴相参互证,异同对比。《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行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王冰注云:“言以形气盛衰,脉之多少,视精明之间气色,观脏腑不足有余,参其类伍,以决死生之分。”
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一》注:“夫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伍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如《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即此谓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切脉观色,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兼视形体之盛衰,以此参伍,错综而斟酌之,以决其死生之分焉。此篇论切脉察色,听声音,观脏腑,审形体,四诊咸备,斯成脉要之精微。”
高校教参新世纪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诊法》云:“指出脉诊必须与其他诊法相参,‘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尽管《内经》非常重视脉诊,论述脉诊的专篇及内容最多,论述最好,但也非常重视其他诊法,一再强调脉诊必须与其他诊法相参。故本篇一开始除指出脉诊最佳时间外,还强调脉诊要结合其他诊法,其所论实质上包含了四诊合参的内容。只有四诊和参,才能全面收集临床资料,为正确诊断打下基础。正如清末医家章楠所说:‘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味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证从舍论》)。通过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还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疑似,去伪存真,理清内在联系,找出疾病的本质所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对于某些证情复杂、脉证不符的疾病,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实假虚、真实假虚诸证,更要仔细分析,辨明真伪,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以抓住疾病本质,为正确的施治指明方向。这方面历代名医颇多心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傅景华主编《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云:“参伍:参,相参互证。伍,类比同异。张介宾:‘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伍’。三元相较,五行比类,三元序列和五行序列的变化,错综复杂,可至无限。故用以代表相参类比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
⑵参伍不调,指脉象节律不齐,三五不匀,参差不一,错杂不调。《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王冰注云:“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参伍不调,言于三部九侯,或有一二不调者参伍其中,亦为愆和有病。”
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五》注:“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而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李时珍《濒湖脉学·涩》云:“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参伍不调] 王云:‘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说文》伍字云:‘相参伍也。’段注:‘参,三也;伍,五也。凡言参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国语·齐语》:‘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韦昭注:‘参,三也;伍,五也。谓三分国都以为三军,五分其鄙以为五属。’据此则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
金栋认为:“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或三而止,或五而停,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言节律之凌乱。脉象长短错杂参差不齐,节律凌乱,或大或小或快或慢。与28病脉的散、涩脉相同,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①“参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年第1期P60;②房颤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第2期P185-186;③散脉探讨-《中医杂志》2010年S2P56-57;④涩脉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2期P1101-1102)。
高校教参新世纪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诊法》云:“参伍不调,即以三部九候互相比较而呈参差不齐等,不相协调。”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云:“参伍:三五,此指脉或三或伍,错杂不调。”